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面对灾害,我们可以更主动

2017年05月12日 06:0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图① 为增强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北京市政府在海淀公园举行了防灾救灾演练活动。(资料图片)

  图② 防灾救灾,科技先行,无人飞机在相关领域应用日益广泛。 (资料图片)

  图③ 安徽含山县关镇小学的学生在参加防灾减灾演练。 (资料图片)

  图④ 医生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自救小常识。 (资料图片)

  图⑤ 专业人士把防灾减灾知识送进农民工子弟学校。 (资料图片)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地震来了,大家别惊慌……”5月10日,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的广播响起,全校1000多名学生立即暂停上课,在老师的指挥下,双手护住头部,有秩序地蹲在用桌椅搭成的屏障下面。在全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这场以“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校园”为主题的校园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让全校师生学会了面对地震时如何科学逃生。

  风雨不测,完善的防灾减灾机制和较高的防灾减灾素养,能让人们在灾难到来时更好地去应对。

  “平民科技”初显身手

  做好防灾减灾,离不开应急产业的发展。大到用来实施救援的重型机械设备,小到一个普通的家庭救生包,都属于应急产业的一部分。

  两组数据或许能说明应急产业的重要性。2016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32.9亿元,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近1.9亿人次受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消防、安防、安全应急、信息安全、应急通信装备、反恐装备、食品安全监测设备等领域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值已超过万亿元规模。

  “发生火灾,请勿靠近,发生火灾,请勿靠近……”看似一盏小台灯,其实是一台集声光呼救、手摇发电、应急照明、手机充电、指南针等多种自救功能于一体的应急广播接收机。遇到紧急情况,系统将会强制开启接收机,预警广播灾害。近日,北京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柳荫社区的30余个家庭领到这个小家伙后,爱不释手。“原来社区都是敲门通知,以后遇到大事儿,用这个就方便多了。”68岁的王大妈指着闪烁的“小台灯”说。

  如今,高科技装备对我国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正加速改变人们的生活。在近日举行的2017北京国际防灾减灾应急产业博览会上,多项防灾科技产品集体亮相。一款被称为“安全果”的投掷型灭火装置,使用时,只需对准火源根部直接投掷,或远距离喷射,即可在3秒至5秒内消灭初级火灾;另一款可以戴在手腕上的救生衣,使用者拽动拉杆后,只需1秒钟,气囊就可以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不过,随着我国应急产业逐步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新理念降低突发事件风险,形成适应我国公共安全需要的应急产品体系,是目前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专家指出,减少灾难带来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需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和推动,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让应急服务加快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

  “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说。

  加强防范从我做起

  “地震预报和地震预警是一回事吗?”“在行驶的汽车里,如果遇到地震是否应该马上下车?”如今,越来越多的公益性微信公众平台和APP通过互动、测试等方式,试图唤起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重视。

  不少人可能觉得,自然灾害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其实,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发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极端天气等事件频发,应急救护技能也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项必备技能。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主要发生在基层。现场人员怎样应对突发事件,对于控制事态、抢险救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北京市红十字会的一名志愿者,孙斐经常在朋友圈里分享一些生活急救的知识帖。“看似非常简单的技能,紧急情况下却能救人性命。通过专业的救护培训,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也可能成为专业救援人员,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孙斐说。

  热爱长跑的小伙周鹏对日常急救的医疗知识特别感兴趣。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技能的要领。“技术再先进,必须要有人会用。只有未雨绸缪,在平时多掌握应急技能,真正遇到灾情时,才能从容不迫。”周鹏说。

  在庞陈敏看来,要在社区层面推动提升基层减灾能力,首先要识别灾害风险,让人们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提高灾害风险意识。

  “一方面,需要发挥社区和居民的自主性,开展灾害风险排查、评估、治理,将灾害风险用简单明晰的方式在社区推展开来,扩大居民知晓度,排除侥幸心理。这样长期坚持做下去,广大居民对社区灾害风险就逐渐有了清楚的认知,也就有了防灾减灾救灾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使专业知识与本土知识充分结合,通过借助外力,利用前沿的先进技术手段,分析评估社区甚至区域灾害风险,通过组织培训、演练等活动,强化社区居民灾害风险意识。”庞陈敏说。

  信息铺路及时预警

  完善的预防预警系统,对于防灾减灾同样至关重要。良好的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减少灾难造成的危害,让人们提前有所准备,更好地做好防护。

  2016年6月27日下午,湖北省通山县遭遇大暴雨侵袭,导致156间房屋倒塌,6250间房屋遭受洪水浸泡。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大的灾害面前,当地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故。原来,早在3天前,通山县气象局就制作发布了“未来10天,通山将出现连续强降雨”的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县气象局先后发出预警信号4次,镇村干部们分头通知,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成效显著。乡亲们说,是提前预警让他们躲过了一劫。

  生命大于天。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危害性的认识,与时间赛跑成为应急救援的一条重要原则。去年1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用,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通过多种途径将灾害预警信息发送到户到人,显著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扩大社会公众覆盖面,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今,遥感、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民政部相继组织开展了“863”计划、“973”计划等减灾救灾领域的重大科研工程项目。目前,灾害遥感监测服务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制定了12项国家标准和15项行业标准,灾害快速评估机制初步建立,实现灾后1小时内完成地震灾害预评估、3小时内完成台风和洪涝灾害预评估。

  “突出综合减灾理念,需要转变重救灾轻减灾思想,不断夯实基层减灾基础。今后,更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到社区减灾中来,协调推动社会组织、专业社工、金融保险和企业介入社区减灾,为社区开展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提供支持。”庞陈敏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