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预付卡成烫手山芋 逾七成投诉因店家违约跑路

2017年04月26日 15:18   来源:新浪综合   

  预付卡“烫手山芋”难道一定要吃?变异的融资工具“圈钱”扩张危害大

  来源:新民晚报

  

  网络配图

  【新民晚报·新民网】预付卡,正在变成一只庞大的“烫手山芋”。伴随庞大发行数量逐年递增的,是预付消费卡的消费投诉和纠纷。

  12315热线受理预付卡消费投诉,从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间增长了121倍。迄今,预付卡消费投诉占市消保委年投诉量的5%,并从美容美发、健身零售等传统行业向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领域蔓延。

  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执法检查”聚焦预付卡消费维权。由此引出的话题是:预付卡,这只“烫手山芋”难道一定要吃吗?

  群体性纠纷

  关门和不能兑付投诉逾七成

  近年来,由于预付卡消费引发的典型案例表明,尤其是洗浴、餐饮、健身等行业,通常企业所发放的消费卡数量众多,由于商家不兑现承诺或违反约定,引起消费者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集体投诉和群体纠纷,并非个案。

  2014年10月,沪上知名养生机构康骏会馆的60多家门店一夜之间全部停止会员服务,购买充值会员卡的会员约上万人,其中不少人的卡内余额在万元以上。此外,“玛花纤体”突然关门,“丽池会所”闭门谢客,沪上较为著名的共享卡、得仕卡也被众多商户停用,更有一些小规模的发卡企业因倒闭或老板不辞而别造成消费者投诉直线上升。

  12315热线统计显示,2003年受理预付卡消费投诉为28件,2013年则达到了3425件,10年间增长了121倍;2014年,市消保委共受理预付性消费投诉6194件,2015年至今持续居高不下。

  12315热线统计还显示,2015年以来市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共处理预付卡消费投诉14632件,其中,2015年3996件,2016年7635件,2017年3001件,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674万元。投诉涉及:关门停业、服务缩水、经营者未及时履约、诱导消费、扣头承诺难以兑现、退卡纠纷等。投诉金额逐年增大,群体性消费纠纷时有发生,2016年发生规模不等的预付卡群体性纠纷近百起。

  12345市民热线的统计则显示,2016年1-12月共接到单用途预付卡投诉9619件;涉及“关门”的投诉为1997家,门店转让不能正常兑付或者退卡的为839家,这两类投诉占预付卡投诉的70.24%。

  “预付卡现象,表面看是市场消费问题,实质已成社会问题。”市人大代表吴荷生说,如果监管不当势必带来更大隐患。

  “融资工具”

  圈钱扩张野蛮生长

  预付卡消费,为何能够覆盖众多领域?

  对消费者而言,曾经,预付消费卡携带方便、使用便利,还可享受更多的折扣优惠;但是,当众多行业都采用预付卡经营模式,消费者几乎就失去了选择权,不买卡,就无法得到质价相符的公平服务,“山芋”再烫,好象也不得不吃。

  对企业而言,发行预付消费卡可提前锁定客户,促进商品销售,提高结算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较之使用银行卡所需支付的手续费,发行预付消费卡较低。因此,预付消费卡颇具市场潜力,这种“一窝蜂”,就好像所有的行业都看好“房地产”那样,无论本行是干什么都,都要去试试房地产。

  更重要的,对数量庞大的发卡企业,预付卡实际上已“变异”为融资工资,无论是小微企业,还是规模较大企业。其中,一些规模较大企业,将预付卡销售带来的庞大资金用于经营扩张,但盲目扩张野蛮生长势必带来内部管理危机,员工甚至发不出工资,成为引发群体性投诉的“导火索”。因此,大打折扣大肆发售预付卡的“圈钱”扩张,无异于饮鸩止渴,这种“融资”最终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崩盘。

  “而对一些小微企业来说,要融资,目前是否只有预付卡一种办法?”市人大代表袁立说,金融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的金融化,让小微企业有了更多融资渠道,预付卡并不具有融资“唯一性”。

  那么,作为尴尬的“融资工具”,较之已经并可能继续造成的社会问题,预付卡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尴尬备案

  新规则有待确立

  虽然,预付卡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经营模式,却基本处于监管盲区。2012年11月,商务部发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旨在全面加强对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管理,本市也启动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制度。但这一制度并未成为强制规范,效果有限。以康骏会馆为例,即便经营者已经在市商务委完成了单用途预付卡备案,但仍然无法避免倒闭跑路。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尚未在预付费经营模式的资金规模、信用状况等主体资质上设置门槛,亟需先行制定政府规章,设计有效监管模式,防范单用途预付卡潜在的巨大社会风险。

  为此,市人大代表钱翊樑建议制定《上海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暂行规定》,提升发卡门槛———工商登记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上一会计年度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缴付高额保证金,下限为收取预付卡总金额的30%,并且随收取预付卡总金额的增加而递增,最高达70%;若给消费者造成损失,企业的股东与主要经营者连带赔偿责任。

  在新的规则尚未建立之时,大数据平台是否能先为预付卡监管出把力?“商务委不妨为发卡企业提供免费信息系统,这个系统要完整显示发卡及消费信息,随时可以监控企业,以便精准监管。”市人大代表尹邦奇说。

  目前,预付卡监管地方立法正在酝酿中,预计今年年底前出台。预付卡这只“烫手山芋”,究竟何去何从,拭目以待。(新民晚报记者姚丽萍)

(责任编辑:石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