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16中国企业家刑事风险分析报告》在上海发布

2017年04月15日 21: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苏琳

  中国经济网上海4月15日讯 (记者 苏琳) 4月15日,《2016中国企业家刑事风险分析报告》在上海发布。

  《报告》显示,2016年,企业家刑事风险在不少方面仍表现出与之前的《报告》相同特点,如民营企业家面临的刑事风险范围高于国有企业家;犯罪的高发环节和犯罪的高发年龄段等一如既往,具有明确的规律性。但又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企业家犯罪的规模较前几年明显上升。2016年度检索的企业家犯罪案件达1458例,涉案企业家达1827人,而2014和2015年的《报告》显示,企业家犯罪案例数和涉案企业家人数分别为:657例、799人和793例、921人;二是企业家犯罪的侵害范围日趋扩大。表现在企业家犯罪所触犯的罪名数量,从2014年、2015年的51、57个罪名,增加到2016年的77个罪名;三是企业家犯罪的潜伏期有所延长,尤其是国有企业家受贿犯罪和贪污犯罪的潜伏期长达10一15年的比例,已上升到40%左右,表明现有的发现机制不灵敏,查处严重滞后。

  “企业家是社会创新的引擎和最活跃的市场要素,其犯罪规模与结构,反映的是企业家活力与调整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尤其是刑法的之间的关系:和谐、紧张甚至对立。”作为《 报告》的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主任张远煌教授表示,企业家刑事风险的高发,要求我们审视和检讨现行相关制度和法律设置的合理性与公正性。

  “企业家犯罪的严重后果,不仅是企业家个人的,更是社会的:导致企业家作为稀缺管理资源的严重内耗;使许多成长中的企业一蹶不振;使企业职工及关联者合法权益严重受损,直至影响一方经济的发展与稳定。 ”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张远煌表示,重视并推进企业和企业家刑事风险防控的价值,不仅在于为企业和企业家行稳致远保驾护航,而且在于通过保障其健康成长,更好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张远煌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刑事风险分布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刑法作为保障法或兜底的法律,违反其他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升级或转化犯罪行为。有效防控刑事风险,必须从防止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日常性违规行为做起。涉案企业家的职务结构表明:企业家群体主动防控刑事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严重缺失。“因此,企业家亟待补上防控刑事风险这一课。”张远煌说,刑事风险防控过程,就是形成防控机制、培育守法文化、促进企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刑事风险防控不仅能保障企业和企业家所积累财富的安全,而且可为企业(家)赢得可持续的未来。

  “企业家成为刑事风险高发群体,是社会治理、企业治理与法律服务能力不足的综合反映,以致当下律师的辩护凸显重要,成为企业家东窗事发之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张运煌向中国经济网记者坦言,刑事辩护固然可以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使其得到公正处理,但这种事后救济无论多么成功,因其社会成本和社会代价过于高昂,只能称之为“得不偿失”的胜利。只有不满足于成功辩护,致力于开拓刑事风险防控服务的律师,才是更有社会责任担当和应该获得更大回报的律师。“因为,要想获得更大收益,首先得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大的价值。”张远煌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发布了国内首部专业性的《中国企业家犯罪分析报告》。此后,每年发一部《中国企业家犯罪分析报告》,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与学术效应。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