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罚金24年没涨 假货难禁全因犯罪成本太低

2017年02月28日 19: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不如先来算两笔帐--

  24年前,5万元意味着什么?它可以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买一套最舒适的房子,可以让一个普通家庭瞬间暴富,如果是一笔罚金的话,足以让一个生意人倾家荡产。请问:如果是今天的5万元呢?

  《央视曝假酒利润率高达2000% 低仿假酒堪比毒药》《南宁一团伙用面粉、芽糖造假伟哥利润达400倍》、《姐弟二人卖假减肥药 成本仅几元卖至上百元》……请问:造假算不算中国最暴利的行业之一?

  如果不是阿里巴巴昨天披露的一组数据,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国法律关于制售假货的罚金已经24年没涨了。制假售假犯罪成本太低,被认为是假货层出不穷、屡禁不绝的最重要因素。为此,阿里巴巴公开呼吁加大刑罚,“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并表示“不惜成为制假售假者最恨的人”。

  据阿里巴巴披露,2016年,该集团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条销售额远超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确认已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比例仅0.7%。刑事处罚率不足1%背后,是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存在过时、过宽、模糊和难以执行等缺陷。

  举例来说,1993年实施的《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如今时间过去了24年,罚款标准仍然停留在5万元的标准。相比制假者获得的暴利,区区5万元罚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即便是追究刑责,很多案件的打击力度也不足以震慑造假者。2009年底和2010年初影响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查获的涉嫌生产销售数十吨三聚氰胺问题奶粉的主犯,最后只判了三年有期徒刑,且缓刑三年执行。

  对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造假犯罪成本不可谓不低。法国对制假售假者的罚款额度高达100万法郎,监禁2年,重犯加倍,对所有为造假者提供方便的机构关闭5年。日本商标法和防止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制售假者判处5年以下拘役或者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9万元)以下罚金;对违反法律的法人要处以最高达1亿5千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57万元)的罚金。美国罚款可达200万美元或监禁10年,对有前科的则罚最高额500万美元,监禁20年,因假货造成死亡后果的个人将会被终生监禁。

  而细数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中对于假货的规范:《刑法》对制假售假者的立案标准是售假金额必须达到5万以上;《产品质量法》中对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处以没收违法产品,并处以货值3倍以下罚款,相比而言仍然较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打假亦有涉及,但侧重于对消费者的补偿,而不是对违法者的惩戒;另外与信用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加强。

  所谓“畏法而尊绳”,只有让人畏惧的犯罪成本,才能对制假售假者产生足够的震慑力。就像“酒驾入刑”曾向全社会传达明确信息:“酒驾”者必承担严重后果。它的震慑作用,正是“酒驾”行为得到遏制的关键。如此看来,面对打不完的假货,24年没涨的制售假货罚金确实该涨了,“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也确实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