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我国地热直接利用居世界首位 深层地热“燃”起来

2016年11月29日 07:1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王轶辰

  每年的供暖季,燃煤尘污染就又成了导致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然而在北京城区往南约120公里的河北省雄县,这里的供暖季几乎见不到冒黑烟的大烟囱,县城95%以上的供暖实现了地热集中供热全覆盖。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16年中国地热国际论坛上获悉,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将从12%提高到15%,其中,地热资源是增量主力。届时,我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将达到16亿平方米,累计实现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3万千瓦时,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产生重要意义。

  “不仅仅可以用来温泉洗浴”

  地热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储量大、分布广,具有清洁环保、用途广泛、稳定性好、可循环利用等特点,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等因素干扰。

  “地热不仅可以用在温泉洗浴行业,更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现实并具有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据专业机构估算,全球埋深5000米范围内的地热资源量相当于约5000万亿吨的标准煤,是地球全部化石能源资源量的数百倍。近年来,国际上地热能正在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技术进步加速,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正在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又一支骨干力量。

  记者了解到,地热在我国能源发展中具有“三大突出贡献”。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按照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48亿吨标煤测算,届时地热占比将达到1.5%,比目前的0.5%,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非化石能源今后五年的3个百分点增幅中,地热“三分天下有其一”。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对应“十三五”规划中地热实现替代标煤7210万吨和减排二氧化碳1.77亿吨,对降低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雾霾治理方面,根据《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测算,采暖锅炉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分别是电厂锅炉的4倍、4倍和2.5倍,散煤直燃的污染排放量是工业燃煤的十几倍。相对于太阳能发电、风电等,替代的是燃煤电厂排放的污染物,地热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锅炉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所产生的污染物,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意义突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说:“面对经济增速换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常态,我国必须着力改变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我国地热直接利用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地热能的开发利用。2012年6月,国家能源局依托中石化新星公司组建了国家地热能源开发利用研究及应用技术推广中心。2013年,国家能源局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2014年2月,国家能源局在河北雄县召开了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会,通过总结“雄县模式”,在全国部署推动地热能的开发利用。2014年7月,能源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组织编制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的通知。

  “在国家发布地热能发展指导意见以及雄县地热现场会以后,地热能开发利用正在实现从点到面、从项目到产业的跨越。”李仰哲说。

  目前我国地热直接利用居世界首位,近三年来,地热供暖面积每年新增约1亿平方米。截至“十二五”末,全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3.92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达到1.02亿平方米,年可实现替代标煤2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920万吨,地热已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在地热直接利用中,浅层地热供暖占58%,中深层地热供暖占19%,温泉洗浴仅占18%,中国地热开发的能源性、技术性更加突出。

  “目前,中国地热开发利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列技术,整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还培育涌现出了以中国石化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领先、实力过硬的地热开发利用企业。”在孙永福看来,中国地热发展已经取得了全方位的成绩。

  资料显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我国已形成资源勘查与评价、钻井成井工艺、尾水回灌、梯级利用、高效运营、保温与换热、防腐防垢等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很好地指导了我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实践。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厚良表示,中国石化已成为国内最大常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暖CDM方法学。目前,中国石化地热开发区域扩展到14个省市,地热供暖面积超过4000万平方米。

  京津冀将成地热发展“主阵地”

  “雄县现场会后,能源局启动了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国家层面编制地热能发展规划还是第一次,这也意味着‘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地热能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将全方位推进地热能发展。”李仰哲表示。

  数据显示,我国地热资源丰富,资源量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六分之一。其中,浅层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煤;中低温地热资源量13700亿吨标准煤;干热岩(3公里至10公里内)资源量860万亿吨标煤,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记者获悉,在下一步发展中,京津冀地区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地热的主阵地。该地区每年可开发利用的地热热量折合标准煤3.43亿吨,相当于京津冀2014年燃煤消耗总量的94%,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18亿吨。截至2015年底,该地区已形成年利用地热供暖制冷面积13000万平方米,实现年替代标煤3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80万吨。培育了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北京地矿局、天津地热院等一批有实力的地热勘察开发利用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热勘察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根据国家《地热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该地区将新增地热供暖制冷面积3.1亿平方米,到2020年,累计实现地热供暖制冷面积4.4亿平方米,年可替代标煤12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460万吨。

  “‘十三五’期间,要因地制宜地推动多种形式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李仰哲透露,在中深层地热资源丰富的京津冀地区,大力推广地热替代燃煤供暖,促进京津冀地区压减煤炭消费,改善区域大气环境。在冬季供热需求增长较快的长三角等南方地区大力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工程。在西藏,尤其是藏南地区,高温地热资源丰富,重点发展高温地热发电,并且利用地热发电的尾水用于居民供暖。在东部中低温地热资源较好的地方开展中低温地热发电的示范。(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