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性别红利”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

2016年11月24日 20: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苏琳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4日讯 (记者 苏琳) 11月24日,主题为“性别平等化进程中的女性就业”的“第六届‘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论坛’暨《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11月24日,“第六届‘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论坛’暨《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改革红利’固然功不可没,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阶段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释放的‘人口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红利’式微,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当下政策的一大目标。”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简称《报告》)认为,从劳动力要素投入来看,“性别红利”将与“教育红利”一道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表示,通过比较不同教育程度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可以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相对较高,高学历女性成为释放“性别红利”的中坚力量。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性别红利’是指通过倡导性别平等,促进女性就业,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女性在工作中的技能,释放女性工作潜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报告》的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赖德胜教授表示,当前人口的教育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扩张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数量不断增加,甚至超过了男性。可以推断,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会给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带来更多市场机会,吸引她们更多参与劳动力市场。

  

  《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的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赖德胜教授认为,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会给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带来更多市场机会,吸引她们更多参与劳动力市场。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报告》显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劳动参与率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为64%,与世界女性劳动参与率平均水平50.3%相比,高出约14个百分点。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同,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低于男性,但该差距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无论从绝对数值还是性别差异的视角来看,中国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活跃度还是较高的。

  《报告》从就业结构分析到,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存在行业差异,但其就业结构不断改善,第三产业成为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阵地”。2013年,全国女性就业人数为34640万,占就业总数的45%,考虑到女性以各种灵活就业形式参与劳动力市场,这一比例将更高。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妇女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比10年前提高了25个百分点,各类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所占比例较10年前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13年女性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61万人,占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44.1%,比200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2014年,在国家统计局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情况调查表中体现的19个行业分类中,有五个行业的女性就业人员占比超过了50%,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50.10%)、金融业(50.63%)、教育(51.96%)、住宿和餐饮业(55.45%)以及卫生和社会工作(61.53%),五个行业均属第三产业。可见,女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报告》认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中国男性劳动参与率变化特征类似,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也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72.4%下降到2014年的64.0%,二十余年间下降了约8个百分点,尤其是在21世纪初下降幅度较大。通过对各年龄段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20-29岁年轻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下降较快。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得人们受教育机会增加,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延长了人们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年轻群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推迟。这虽然在短期内降低了女性劳动参与率,但在长期促进了女性的人力资本积累。通过比较不同教育程度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可以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相对较高,高学历女性成为释放“性别红利”的中坚力量。当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步入工作黄金时期,而未来消除性别平等的努力也将取得一定成果,使得女性在就业中的歧视逐渐减少,更有利于激发女性在工作中的潜能,通过“性别红利”的释放推动下一阶段经济的发展。

  《报告》显示,女性晋升存在“玻璃天花板”障碍,女性职业级别到一定水平之后很难再有突破。具体表现包括国有企业女性管理者占比更低,女性管理者多处于中低层位置,女性管理者收入低于男性管理者。然而,女性管理者的受教育水平高于男性管理者。

  对于女性工资水平,《报告》指出“普遍低于男性但差距呈缩小趋势。”1995年我国的性别收入比为85.9%,2002年略有下降,达到84.5%,2007年性别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性别收入比下降到73.9%,到2013年性别收入比上升到78.2%。调查分析,虽然性别工资比在这些年有些波动,但总体而言,女性收入低于男性收入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变,而且最近十年与过去相比还有扩大趋势。

  《报告》 分析认为,“全面二孩”政策或对女性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生育成本单位化的情况下,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将使生育对妇女劳动参与职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凸显。有些用人单位为避免孕产期用工成本增加,在招聘时“限男性”或“男性优先”,有些单位甚至不愿意招聘已婚已育、可能生育两孩的求职妇女。有些单位在妇女怀孕、生育时,减少其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限制其职业发展;也有些在女性怀孕时,不是劝诱流产,就是通过各种方面迫使怀孕女性辞职。对于部分因生育中断工作时间较长的妇女,其职业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返回劳动力市场时难以再就业。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依旧困难重重。” 《报告》显示,2014和2015年,男性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比女性高约10个百分点 。然而,男性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与女性差距明显缩小,2014和2015年,二者差距均在两个百分点以下。劳动力市场上针对大学毕业生群体的性别歧视问题突出。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出席并致辞。来自国际劳工组织、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国家部委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