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这些“保卫员”默默护送神十一回家

2016年11月19日 03:22   来源:科技日报   张盖伦 付毅飞

  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从高度为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

  这注定是一趟惊险而又平静的“归家”之旅。惊险,是因为神舟十一号的返回,要经过大气层的残酷考验,步步惊心;而平静,则因为在飞船复杂的返回步骤中,每一环节,都有默默无闻的“保卫员”悉心护航。

  首先亮相的“保卫员”,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11厂研制的“连接分离机构”。它如同神舟飞船的臂膀,连接起飞船的三舱,同时又按照飞船工作阶段性的要求,毫秒不差地将各个舱段分开。

  轨道舱和返回舱之间的一号锁,是保证航天员顺利返回地球的第一道安全保障。飞船准备返回时,一号锁就要准确地打开,推掉轨道舱,让推进舱和返回舱组合体踏上回家之路。返回舱和推进舱之间的二号锁,是保证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在预定时间预定地点着陆的首要设备。当推进舱助推返回舱重返大气层内,在预定时间抵达预定轨迹时,二号锁要毫不犹豫地打开,推掉推进舱,让返回舱轻装飞向着陆场。当返回舱接近着陆场时,舱底端用于防御吸收大气层摩擦热量的防热大底已圆满结束使命,由抛底锁执行抛底任务。将大底抛掉,里面叠放的降落伞才能顺利打开,带着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

  从返回舱突破大气层奔向地面那刻起,“回收一号”雷达就盯上了它,并通知地面等待的人们:“神十一”回家了。这部由航天科工二院23所研制的精密跟踪相控阵测量雷达,自1999年11月21日圆满完成对“神舟一号”的回收段跟踪测量任务至今,已连续完成“神舟”系列飞船回收任务和“和平号”空间站返回测量任务。

  探测搜索队伍中除了“老司机”,还有“小鲜肉”。中国电科为神舟十一号的返回搜救提供了新一代船载超短波定向仪,它采用最先进的相关干涉仪测向体制,功能、性能较以往产品都有较大提高。船载超短波定向仪是海上目标搜救的关键设备,能够实时捕获目标发射的无线电信标信号,准确给出目标方位信息,引导救助船快速准确发现目标实施打捞救援,尤其是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船载定向仪的作用更为凸显。

  航天科工三院31所研制的无人机,也在此次搜索中一展身手。无人机上搭载了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航空涡轮增压动力系统。搜寻过程中,该动力系统凭借工作升限高、功率密度高、动态响应快、滞空时间长等优势,克服了恶劣环境条件,助力无人机率先到达搜救空域;在复杂的高空风环境下动态调整发动机工况,让无人机始终维持平稳飞行。

  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返回舱的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了。它先后拉出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让返回舱可以“优雅”地降下来。降落过程中,航天科工三院35所研制的γ高度控制装置开始发挥作用:主伞打开时,γ高度控制装置开始加电工作;在距离地面数米高度时,γ高度控制装置给出预指令信号,提示航天员即将着陆;在返回舱接触地面前,γ高度控制装置给出点火指令,控制反推发动机点火,让返回舱缓冲减速安全着陆,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神舟八号之前,该装置一直是“外国面孔”。如今,我国已实现该项技术的全面自主可控。

  返回舱带着一张足以覆盖三个篮球场的巨型降落伞安全降落了,而此时必须“过河拆桥”,及时与降落伞分离。否则如果遇到大风,降落伞可能会把返回舱带跑。航天科工十院凯星液力公司生产的收口绳切割器,平时绝不会危及降落伞安全,此刻却能干净利落地切断伞绳。(科技日报北京11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张盖伦 付毅飞)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