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

2016年10月20日 0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王 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从江西于都河畔出发,开启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征程。在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中,红军将士血洒征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皑皑雪山、穿过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从东南到西北,一路艰辛,一路前行,最终走向胜利。

  红色记忆,今天依然鲜活

  80年时光飞逝,长征精神穿越时空,依然闪亮。

  这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中央红军长征历时1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纵横15个省份,进行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近百条江河,越过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从东南至西北的战略大转移,长征总行程达6.5万多里。

  这是一曲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的壮歌。长征途中,一次次激战写下了军事史的名篇,中央红军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红二方面军在西南进行的主要战役战斗,如巧渡鸭池河、乌蒙山回旋战、六甲阻击战等;红四方面军进行的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强渡嘉陵江战役等,都发生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大西南地区。这些战役战斗,展示了红军创造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

  这条“地球的红飘带”,飘扬在中国大地上。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走进一处处历史遗迹,查阅一份份档案,审视一张张老照片,仿佛看到80多年前,那支英勇队伍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他们一路征战,走过风霜雨雪,跨越天堑激流,与“武装到牙齿”、数十倍于己的敌军周旋战斗,一次次挑战人类生存极限,一次次命悬一线,最终会聚成一股铁流,用双脚丈量了上万公里的土地,用双手创建了美丽的新中国。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事件,是一场怀抱坚定信念、传播革命理想的远征。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持有不同立场、所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一批学者,共同评选出1000年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个重要事件,长征被选为其中之一。

  穿越历史的烽烟,红色记忆并未褪色,长征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坚定信念,铸就长征传奇

  重走长征路,行之愈远,涉之愈险,记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走完长征?山一程水一程,访旧居,看展馆,问老人,我们得出结论——这是信念的力量。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红军将士们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确立救国救民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理想,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对革命胜利有坚定的信念,信念的力量让这些平凡人经过血与火的淬炼,成为沉沉黑夜中最为光明的时代雕像。

  为什么在飞夺泸定桥时,红军战士草鞋裹脚,米粒果腹,边战斗边行军,一昼夜却能奔袭240里?为什么上有飞机轰炸,后有敌人围追堵截,缺吃少穿的红军能成为拖不垮打不散的钢铁洪流?为什么身染伤病、一步一喘的红军战士,能把鸟兽绝迹的大雪山甩在身后?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心中有了理想的高峰,每个脚印都成了希望的路标。

  阅读红军将士的回忆录会发现,长征是一次起初并不知道目的地的出发。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包围圈,一次次声东击西,一次次迂回穿插,队伍向何处去?很多人并不清楚。即便如此,将士们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党中央的信念,没有动摇过革命的理想。他们始终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会夺取胜利。

  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信念的力量始终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行。

  江西瑞金,被誉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在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的后山,有17棵松树枝叶繁茂,每棵松树下,都有一个小小的石碑,上面镌刻着烈士的英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红军烈士村。当年,这个仅有43户人家的村组家家有人参加红军,参军前,17位青壮年每人栽下一棵松树。后来,他们全部壮烈牺牲,村里人称它们为“信念树”。

  83岁的村民华从祁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叔叔都是烈士。“他们参军前种下松树,对家人说,如果活着回来,会来看看这些树,万一牺牲了,这些树就像他们还在一样。可他们再也没有回来。”

  “信念树”见证了革命的胜利,见证了小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村中劳动力缺乏,村民文化水平低,直到2012年4月,119户华屋人中还有56户贫困户。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在好政策的支持下,老区人民奔向新生活。如今的华屋山清水秀,农户住上了小楼,发展乡村旅游和大棚种植。华从祁笑着说:“土坯房改造,政府给每家提供5万元贴息贷款,还给我们争取了低价建筑材料。2014年,我家在新楼房里过了春节。从以前的土坯房搬进楼房,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做梦都梦不到。”

  百折不挠,凝聚万众力量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曾付出巨大牺牲。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中最悲壮的一仗。红军以饥饿疲惫之师,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但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亲历长征的萧锋将军在《长征日记》里写道,在湘江战役中,他所在的红三团担任阻击敌军的任务,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浴血激战。“战斗结束后,清点人数时才发现,全团将士损失近一半,很多党员英勇牺牲。炊事员挑着饭担子,看到香喷喷的米饭没人吃,边走边哭。不少同志都痛哭流涕……我也蒙着头哭到半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百折不挠,是长征精神的特质。昔日红军走过的地方,干部群众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等各种困难,改变着家乡落后的面貌。

  福建长汀,“断臂铁人”兰林金远近闻名。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全县146.2万亩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常年“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兰林金承包了三洲镇戴坊村红旗山2270亩山地,从2010年起,不管风吹日晒,始终忙碌在造林一线。他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种下1000多亩油茶、150亩栀子树以及400多亩毛竹、苦竹等,让一座荒山变绿。他的网名是“梦也绿满山”,为了这个绿色梦想,他一直在努力。

  四川巴中,多山的地理特征、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地群众发展的拦路虎。巴中有31.83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数量居四川第四位,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巴中是红军故乡,我们是红军传人。”巴中市委书记冯键说,“先烈遗志一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一直是我们奋进的法宝”。面对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市情,“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成为巴中人新的时代印记。

  在湖北红安,在贵州毕节,在甘肃通渭……一场场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当地干部群众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提速经济社会发展,正行进在新长征路上。

  生死相依,永远心系人民

  了解了红军将领的身份,很多人也许会大吃一惊。据不完全统计,红军中高级干部中,至少有50人分别到过苏联、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留学,朱德、贺龙、刘伯承、叶剑英等在旧军队或在国民党内做过高官。如果只是为了自己,他们完全可以拥有富足而体面的生活。

  然而,他们作出了不同常人的选择。他们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扛在肩上,始终把改变劳苦大众的命运作为责任。

  95岁高龄的老红军康文华1935年参加红军,曾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平汉战役等。他15岁参军,一辈子没离开过部队,在战斗中受伤,听力很差。他告诉记者:“红军对老百姓好,不欺负老百姓,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在外宿营,临走时要把院子打扫干净,损坏东西要赔偿。”经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对部队记忆最深刻的是铁一般的纪律。他每天要看《新闻联播》,身在陕北农村,依然心系国家大事。

  军民同心,才有一场场被人们铭记的胜利。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干部依然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初心,心系人民,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谋发展。

  革命圣地延安,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当地选派干部到农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明确了“手绘一张图、村情一口清、制定一规划、形成一报告、包扶一户低收入户”的“五个一”工作要求。“第一书记”成了农民朋友的贴心人。

  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首创“问题墙”,多方收集村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写在村委会大院的展板上,每个问题都注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整改落实时限要求。“问题墙”旁设置的“回音壁”,写明整改落实情况,并对未落实的整改项目写出情况说明。“问题墙”变成村务工作的“明白墙”,干部工作的“军令状”。2015年,冯庄乡收集的乡级查摆问题26个,整改23个,群众满意率达96%。目前,宝塔区推行的党建“问题墙”制度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并在延安市各级基层党组织中进行全面推广,干部作风在为民办事服务和解决热难点问题中持续转变。

  触摸红军将士走过的土地,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才会明白什么叫“九死一生”,什么叫“惊心动魄”,什么叫“浴血奋战”,才会明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深刻内涵。

  行走在高山大川之间,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尽,长征精神却历久而弥新。发生在80多年前的长征,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壮举,是我们党、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红军长征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一个古老的国家又踏上了壮丽征程!(经济日报记者 王晋)

    相关专题:接力走长征 共筑中国梦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