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公斤燕窝中的7两 “主席,这些礼品都是送给您的,吃了用了都是应该的。”吴连登劝道。 毛泽东耐心解释:“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党有纪律,这些礼物不是送给我个人的,是送给中国人民的。如果说,你在我这个位置上,人家也会送给你的。”“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吃了拿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 毛泽东处置礼品既有原则又有分寸。凡属贵重礼品一律归公,专门陈列起来。对于没法保存的土特产,是水果———送幼儿园;是几包茶叶———送身边工作人员。吴连登从来没听毛泽东说过将水果、茶叶送给江青,送给自己的孩子们;逢到土特产品量大时,他就让工作人员拿到中南海食堂去卖掉,然后附上一封讲明党关于不准送礼的规定和纪律的信,将钱寄给送礼的单位和个人。 金日成几乎每年都给毛泽东送来几十箱乃至上百箱的苹果、梨和无籽西瓜,大的西瓜重达五六十斤,退回去肯定不合适。他就让秘书开列一个名单,将水果分送中央各位领导人。 大约在1964年,印度尼西亚掀起了迫害我侨胞的浪潮,我国政府义不容辞地出面保护了他们。有侨胞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送给毛泽东的燕窝重达31.5公斤。燕窝之珍贵人所共知。且不说今日每500克需万元以上,就是在当时也得四五百元一斤,相当于毛泽东一个月的工资。 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指示:“把它们全部送到人民大会堂招待外国人。”秘书徐业夫试探地说:“主席,是不是家里留点……”毛泽东摆摆手,打断道:“不用留,一点都不用留,全部送走。”于是,这31.5公斤燕窝一克不少地送到了人民大会堂。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10多年后的1975年,年迈的毛泽东已经行动不便,咳嗽哮喘,外加心力渐渐衰竭,身体日渐衰弱。吴连登就向张耀祠提出要给毛泽东增加营养,最好能弄点燕窝炖汤。张耀祠找到人民大会堂党委书记刘剑,这才发现当年的燕窝尚有7两。经汪东兴批准,由吴连登打了收条才取回中南海。每次瞒着毛泽东在汤里加一点。直到这位伟人离世,也不知道他自己终于享用了那31.5公斤燕窝中的7两。 身边有盏不灭的“灯” 毛泽东说吴连登是他身边的一盏“灯”,是说他的服务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而吴连登为此付出的艰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毛泽东的饮食起居有很大的随意性。正如吴连登所言:“在他老人家看来吃饭是为了延续生命。主席有时看书审阅文件忘记了饥饿,连续20多个小时不吃饭。”当然,也有规律可循。通常下午一二点钟起床,先喝一杯隔夜茶,再喝一碗用开水煮的麦片粥,算是早餐;晚上9点至12点当人们纷纷就寝时,正是他老人家开午饭的时候;清晨6点前后,却是他吃晚饭的时间。同平常人整个倒了一个个儿。 无论酷暑严冬,毛泽东总是盖毛巾被(冬天盖两条),在一段较长时间里要开半扇窗户。一旦睡不好觉或睡一会就醒,他首先就问“开窗子了没有”。如果吴连登忘记开窗子,他醒来会不高兴地说:“屋里氧气不够,把我憋醒了。”所以,吴连登等不敢有丝毫大意和怠慢。 毛泽东如此与众不同的饮食起居,使管家吴连登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饮食上,他在中南海机关食堂就餐。给毛泽东开饭时,他只是先吃上一口,咸淡如何,是否安全。起居上,毛泽东工作时,他要随时听从召唤。毛泽东休息后,他还要骑着自行车上街买菜,江青和孩子们的事情也得不时地管一管。他一天24小时几乎连轴转,根本就没有时间睡上一个安稳觉,多数的日子只能瞅个空儿打个盹。睡觉得请人甚至让中南海总机话务员准时叫醒他。人们认为世上最痛苦的莫过于饥饿,吴连登会告诉你,累得抬不起眼皮又不能睡觉时,其痛苦的程度并不比饥饿差。 毛主席吃东西很随意,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他常年一天两餐,荤素搭配,每餐最多四菜一汤,量特小。他不让浪费,有时饭粒掉在桌上自己捡起来吃。他喜欢吃河沟里的小鱼小虾,吃糙米杂粮,特别喜欢吃玉米、红薯,尤其是他到了晚年特别喜欢吃小时候吃过的东西。毛主席除了爱吃猪肉外,一生特别喜欢吃鱼。江湖河海池塘里的鱼,红烧清蒸油煎干烧都吃。他曾对工作人员说:“我死后,你们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海里喂鱼,回报它们。” 至于吴连登对自己的那个小家、对妻儿的照应,不说也能估计到。他家离中南海也就不足一站地,走路10分钟就到,他愣是几个月回不了一趟家。这也罢了,妻儿知道他在中南海忙着。反正一切都习惯了,从不指望他分什么忧、解什么难,只盼他别累着、别委屈、别出什么事就谢天谢地了。最让妻子焦心的是他的突然失踪,没有书信,没有电话,音讯全无,有时竟长达七八个月,让她牵肠挂肚,寝食不安。 所以说,毛泽东称他是“我的那盏灯”,吴连登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