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产业市场 > 正文
 
两次访华态度截然不同 古铁雷斯:商人易做政客难当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03日 03:48
  卡洛斯·古铁雷斯上周结束在华的访问,如果说古铁雷斯在去年中美纺织品争端剑拔弩张之时的访华是“灭火之旅”,此次古铁雷斯访华,既是为中美经贸纠纷“降温减压之旅”,也是为4月中美两国元首会面的经贸议题预热铺路。虽然行程十分短暂,但其使命十分重大:消减对华超过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以及知识产权问题和美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

  揉搓嘴角的一小撮胡须和频频捋弄头发,是古铁雷斯若有所思时的招牌动作。这位拉丁裔美国人之所以能够“入阁”美国政府,背后有着戏剧性的历史。这使他被布什称为“美国式成功的典范”――从卡车司机到凯洛格公司总裁。

  古铁雷斯的从商历史完全可以被写成一部商业励志小说。之所以能在零售业攀爬到顶,除了商贾世家的良好基因,更依靠他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大胆的改革尝试。在凯洛格公司的30年里,古铁雷斯转战多个国家的分公司担当营销重任,无论去到哪里,他所在的分公司都会成为全球分公司里业绩最好的。在实践中,不同国家的零售业态、不同分公司的治理方法都尽在他的掌握。

  1999年担任公司CEO并于2000年升任总裁之后,正在经历业绩大幅衰退的昔日巨头凯洛格公司,在古铁雷斯的带领下重获新生。从增产到增值的理念更新,等级森严的管理制度被打破,公司股价开始上涨,市场占有率提升……古铁雷斯作为商界精英,被美国人称“太出色了”。于是这个出色的商人被布什“相”中了也不足为奇。

  做政客难以与做商人同日而语。虽然任职商务部长,但这个头衔的背后托着深重的政治影子。美国国内多方利益团体决定了他的立场,上任后第一次对华的强硬态度便是他的第一把火。但是在面对60多位清华学子的连番轰炸之下,古铁雷斯频频擦汗,随后匆匆结束提问并提前离开。古铁雷斯的态度终于有所转变:强硬是没有用的。作为出色的生意人,古铁雷斯也清楚地知道中国市场在两国贸易中的分量。政客的责任与商人的头脑使他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略显理性,商人的天性使他流露出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渴望,但是代表美国国内势力的荒谬理论使他无法对此自圆其说。对古铁雷斯来说,做美国式的成功商人可能远比做商务部长容易得多。

  古铁雷斯两次访华,态度截然不同

  第一次访华:强硬态度吃不开演讲席间猛擦汗

  2005年6月2日,古铁雷斯上任美国商务部部长后首次访华,为剑拔弩张的中美纺织品贸易之战降温,同时也给7月的美中商贸联委会预热。此前限制7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举动被认为是古铁雷斯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明显表露他对挽救美国日益衰退的制造业的强硬态度。但是事实证明这一套在中国明显吃不开。

  6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取消对81项纺织品征收的出口关税消息一出,古铁雷斯的气焰不得不降了下来。此外我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同样强硬的回击“你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撤掉八两的负担”。随后60多名清华学子咄咄追问纺织品贸易问题,也使古铁雷斯在演讲席间猛擦汗,并最终打断提问匆匆离开。古铁雷斯的首次访华并不顺利。

  第二次访华:明面当老好人暗地为“劝降”

  2006年3月26日,古铁雷斯二度访华。他此行一改前次的强硬态度,以“劝和”中美汇率争端的姿态,为4月11日的中美联委会进行最后的讨价还价。对此,古铁雷斯临行前就表态:“中国对美国创历史水平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可能会面临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他一边把解决“汇率报复案”的责任推到中国肩上,一边也不忘称赞中国为“是21世纪对全球经济最具影响力的新兴经济体”,用委婉的口吻表达希望更深入地进入市场的愿望。除了要求中国灵活汇率以外,市场准入、知识产权问题是古铁雷斯此次访华的重要议题,因为如他所言,不是政府认为这两方面的进展将“有助于削减我们目前面临的贸易赤字”。

  从商人到政客

  1953年11月4日 出生在古巴哈瓦那的菠萝种植园主家庭1960年父亲的产业被政府没收后,随父母逃离古巴来到美国迈阿密1975年抓住谷物公司凯洛格墨西哥分公司的招聘机会,当上送货的卡车司机1982年任凯洛格墨西哥分公司总经理1984年在他的带领下,墨西哥分公司一跃上升为凯洛格公司的前几名1999年4月被任命为凯洛格公司首席执行官,使公司销售额上涨了43%,每股收益上涨131%2000年任凯洛格公司总裁2001年他以39亿美元购买了一家生产饼干和甜饼的公司2003年11月凯洛格公司再度成为世界谷物食品生产公司2004年11月29日51岁的古铁雷斯受美国总统布什提名,出任美国第36任商务部部长2005年2月正式就任商务部部长一职2005年6月2日首次访华2006年3月26日 二次访华

  
 
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