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证券频道 > 股市要闻 > 正文
 
新G股复牌首日又现赔钱效应 业内呼吁提高对价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2月20日 07:22
中证投资徐辉
    股市行情日渐走高股改公司平均对价水平却走低新G股复牌首日又现赔钱效应业内人士呼吁上市公司提高对价促行情健康发展上周市场停止了此前连续9周收阳的态势,沪综指全周回落1.19%。在人们对市场调整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时,注意到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即股改对于行情推动力的出现减弱,其突出的表现在于平均对价水平的走低,以及新G股复牌开始出现显著贴权。股改推动力减弱是一个值得各方警惕的市场动向,如何使得平均对价水平上升到平均水平上来,不仅涉及流通股东个体利益,也攸关A股市场整体运行,进而对股改下一阶段展开具有深远影响。

    市场走高伴随对价走低

    回顾春节前后的市场运行,必须承认的是,并非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增长导致了市场上行。因为2005年上市公司收益整体持平、略微增长的论断基本成为市场共识,所以来自业绩增长之外的行情真正推动力在于:(1)市场本身低估;(2)股改提供的价值增量;(3)汇改提供的价格增量。

    就股改而言,由于此前市场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价值增量预期,即相当于30%左右的对价率水平,这与截至上周的前20批股改公司31.5%的平均对价水平,是较为吻合的。但问题在于,随着“12·6”行情的启动,股价开始走高后,股改的平均对价水平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移:“12·6”到上周累计有8批公司推出了股改方案,其中6批公司的对价低于31.5%平均水平。

    分析人士认为,导致对价平均水平走低的重要原因在于二级市场收益的提升。一方面,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股市收益率的提升使其更多的精力用在二级市场上,从而相对而言淡化了对价的博弈;另一方面,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角度来看,股价的上升使其支付高对价的动力相对减弱。两方面因素的聚合,是股改对价走低的重要因素。

    准G股抢权导致新G股贴权

    新G股复牌的盈利效应发生根本的转折,由显著的贴权效应转化为整体贴权。去年年底、特别是12月26日开始,G股复牌当日平均实际涨幅在20%左右;春节后,该比例已经降至15%以下;到上周一,新G股复牌的平均涨幅仅为2.51%,上周五该数据已经下降到-1.47%,尤其引起关注的是,G风帆和G药玻分别贴权13.77%和9.56%。也就是说G股复牌已经出现整体贴权了。

    对准G股提前抢权,是导致G股复牌盈利效益转折的原因。就单一公司来说,股改赋予的价值增量是固定的,如果股票经历的准G股的抢权,那么,复牌后其盈利效应将趋淡;否则,则可能出现较高收益。简单而言,就是一个苹果早上吃、还是晚上吃的区别。由于去年12月中旬以后,市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准G股抢权风潮,而现在开始复牌的新G股多数是这一段时间开始停牌的股票。这一因素决定了在未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新G股复牌盈利效应趋弱将成为一个常态,直到消化完此前(去年12月到今年1月)的准G股抢权后遗症。

    恢复对价水平至关重要

    由于股改推动力不仅涉及流通股东个体利益,也攸关A股市场整体运行,进而对股改下一阶段展开具有深远影响。所以,恢复股改推动力在当前就显得至关重要。

    当然,对于新G股复牌盈利效益的趋淡,投资者可能无能为力,原因上面已经谈过;但是,将对价水平恢复到平均状态,却是各方可为而且当为的事情:一方面,对流通股东、尤其是机构流通股东而言,将股改对价提升到平均水平上来,是其应当承担起来的责任。如果仅仅因为短期市场的上行,而忽视稳定市场中枢力量的对价水平的关注,显然将不利于机构本身的长期收益提升。

    另一方面,对部分上市公司、尤其是蓝筹类大市值公司的大股东而言,片面将公司长期收益水平与对价结合起来考虑,从而缩减对价水平。显然是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因为股改并非是针对收益水平的调整,而是针对流通权的定价;而且其行为本身可能导致的股改延迟、进而受到监管部门处罚—如可能的停牌处理等,将不利于上市公司正常的经营和发展。

    所以,股改大局面前舍小利、成大义,将对价水平恢复到其应有的水平上来,是当前市场各方的当务之急。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