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证券频道 > 股市要闻 > 正文
 
花旗32亿美元购广发85%股权 广发重组尘埃落定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1月20日 06:56
傅勇
    近日,花旗集团开始了与广发行在技术性领域的排他性谈判。而此前国内外许多重要媒体已经证实,以美国花旗集团为首的中外资财团已赢得了这场“马拉松”式的竞标大战,获准以32亿美元的出资额购入广发银行85%股权。自此,历时一年的广发行重组案基本尘埃落定。

    如果这项交易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将是中国银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境外投资;更为重要的是,这将使得广发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外资控股的国有股份制银行,从而开了中国银行业一项先河。

    这的确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然而,除了这笔交易的重要性之外,有待回答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是花旗?为什么国际银行巨头对这家充斥巨额不良资产、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足4%的中型银行如此感兴趣?

    花旗银行的竞标价格高出竞争对手一大截,占得先机也属必然。针对重组后的广发行约85%的股权,以花旗集团为首的竞标团最终出价高达241亿元,中国华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法国兴业银行等机构组合成的竞标团出价为235亿元,平安保险(集团)和荷兰银行有限公司出价226亿元,分别高出6亿和15亿元。

    花旗的这个出价相对股本溢价达到2.27倍,如此之高的价格也可以摆脱有关国有银行被贱卖争议的困扰。

    花旗的决心还不仅如此。此前,花旗集团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已达成协议,花旗承诺增持浦发银行股份至19.9%,并终止双方原先签订的排他性投资条款,从而获得投资广发行的自由之身。此外,去年12月美联储已解除了对花旗集团海外并购的禁令。此前美联储曾下令禁止花旗在解决各种使其在全球陷入困境的监管问题前从事重大收购活动。

    除去这些显见的“外因”之外,花旗如此志在必得,源于其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落后态势。此前,花旗的世界同行们早已在中国布局。美国银行已投资30亿美元入股中国建设银行9%股权。高盛集团伙同安联保险公司和美国运通,和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谈判出资30亿美元入股。而预计将在2006年上市的中国银行则已与瑞士银行、美林以及苏格兰皇家银行接洽。稍显落后的花旗不得不寻求某种“后发优势”。

    另一方面,占尽机会的广发行适时进入了花旗的视线。广发行坐落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广东省,同时它有全国经营牌照,而且规模适中,截至2004年年底总资产3445亿元,这意味着外资金融机构以数百亿资金可实现控股,并轻取全国市场。同时,据此前披露的广发行重组方案,重组完成后,广发行有望于2006年底前在香港上市,投资者借此可施展的空间非常之大。

    交易中的一个诱人条件是,它明确提出外方可以拥有管理权,提名董事长和行长,当然任职资格尚需要银监会批准。按照WTO标准,中国规定单一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的最高比例为20%,多家外资行入股中资行的上限则为25%。如果这项不确定性已经极小的资本重组得以完成,广发行很可能成为打破这个惯例的例外。这意味着在资本结构变动之后,外资可以在广发行的运营管理上施加决定性的影响,从而极有可能获得效率大幅改进后的超额利润。虽然花旗银行一家所占股份低于50%,从而只能实现相对控股,但这却是其他银行重组不具备的条件。

    2006年是“WTO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之年。而在目前,无论是在银行业准入的增量方面,还是在现有银行重组的存量方面,国内民间资本都已经远远落在外资之后。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有理由期待,民营资本能在银行业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人民网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