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证券频道 > 股市要闻 > 正文
 
郎咸平质疑长虹高管--倪润峰MBO未竟赵勇继续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28日 10:21
        

    郎咸平公开质疑长虹高管有MBO(管理层收购)的私心问题,缘于他今年4月份在上海的一次讲座。据报道,"讲到动情之处,郎咸平依然义愤拍案。"(12月峰回路转 年后升浪可期!)

    讲座中,郎咸平拿起常用的财务分析手段,讲述了倪润峰的MBO故事,并对赵勇继续变相MBO提出质疑。倪润峰的MBO努力,随着他个人离开长虹业已落幕;而对于舆论上对赵勇产权改革的肯定,郎咸平则根据长虹与金信系公司的合资进行了强烈质疑,并认为赵勇继续走在MBO的路上。

    5月20日,长虹剥离部分业务成立独立子公司——四川长虹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试水员工及管理层持股机制,5年内使员工持股达到20%。郎咸平认为这是典型的MBO:以股权激励为招牌,以证券市场为渠道,使国有资产逐步流向个人。

    郎咸平在致一家媒体的电报中说:"据我所知,4月16日长虹发布的2004年年度报告显示,共亏损36.81亿元。而仅仅晚两天,长虹公布的2005年第一季度报告则显示,今年前3个月赚了1.74亿元。巨亏过后刚有一点起色,就迫不及待地推出了这一举措。这很明显就是TCL式的MBO。"

    长虹新闻发言人刘海中则解释"这不是MBO"。

    5月28日,赵勇在北京表示"我不会回应郎咸平,(我们)与MBO有着本质的区别。"长虹把自身相对成熟的一块业务剥离出来,成立长虹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次探索员工及管理层持股新机制,这是在绵阳市国资委批准的情况下进行的体制改革试点。"这与MBO有着本质的区别。"赵勇说,MBO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持股,二是控股,但他们是绝不会控股的。

    倪润峰"吸星大法"曲径通向MBO

    根据公开资料分析,倪润峰MBO长虹的企图是非常明显的。综合看来,倪氏MBO的计划分三步。

    第一步储备能量,伺机计提

    2001年,倪润峰复出。当年长虹存货激增,存货周转倍数与同行相比最低,但是存货跌价准备却维持在很低水平。这一切现象都是不正常的。

    1998年彩管大战的时候,长虹的应收账款增加是正常的,但是1998以后应收账款不跌反升。长虹没有按照程序计提坏账准备。

    2000年,长虹开始从事大量的短期投资业务(委托理财),但是未对短期投资作任何跌价准备。长虹有大量的应收账款,但是却不计提任何应收账款损失准备,这一切造成长虹账面上的虚假繁荣。后来,计提款项后,长虹股价短期下跌了25%。

    该计提的款项不计提,这是国企老总MBO的共同特征,包括哈药、宇通、张裕等都是这样。

    倪润峰是想等到MBO时机成熟,一起计提,使长虹成本上升,造成企业亏损假象,股价下跌,企业净资产下降,他可以低价收购。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