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证券频道 > 甲方乙方 > 正文
 
上证综指站稳千三 股市再融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06日 07:52
    主持人:

    上证综指攻克1300点以后,什么时候再融资就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有媒体报道,一些保荐机构已开始为再融资项目作准备,中信证券甚至已经开始为其保荐的G申能(600642)再融资事宜向投资机构征询价格。 
    

    问题是,目前市场上相当多的股民是于2001年6月上证综合指数2245点的高位入市被套的,在经过了近5年的冬天以后,在有关部门的强烈呵护下,市场好不容易有了一点起色,公司还是那些公司,资金还是那些资金,再融资时机就已经成熟了吗?

    大众PK台

    正方:应该再融资

    励俊:饥渴得太久

    再融资对繁荣国内资本市场是有好处的。但凡事都要一分为二,机构也好,投机大鳄也好,都饥渴得太久了,不管好歹都会想上。如果市场的准入和监督还维持在现在这个水平,投机者会将这个本来已经够惨淡的市场彻底搅乱的。所以我很愿意看到监管机构、媒体对此加大管理监督。

    钟先生:应尽快旗帜鲜明地发行新股和再融资

    一个健康的股市再融资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因为中国的股市肩负着综合国力走向强盛的使命,而股市也必须成为中国主要的融资渠道!我认为在解决目前股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应该尽快旗帜鲜明地发行新股和再融资,同时做好后期保障工作。

    反方:再等等吧!

    宋小姐:多给市场些休养生息的时间吧

    市场对于这种毫无顾忌的大肆“圈钱”只能以脚投票,以指数的下跌为代价。恐怕市场会形成恶性循环的可能性不小,最终将形成各方共输的形势。

    鲁先生:反对目前阶段再融资

    其实,我并不反对融资。融资是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没有融资,股票市场就是一潭死水。可是放到目前国内股市现状来看,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把关不严,导致一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上了市,年报许多是作假的,上市前业绩好得不得了,上市后一年比一年差;其次,对一些违规操作处罚得太轻,导致一些公司弄虚作假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目前阶段,在市场规范没有很好建立之前,我反对再融资。

    周先生:要先规范好市场

    我觉得在市场经济市场中,融资是再普通不过的,但是一些企业和保荐机构利欲熏心,完全不对广大股民负责,急功近利。中国的股票市场还很不成熟与完善,有很多的漏洞,许多有问题的公司钻空子上市,许多公司上市之后为所欲为而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令广大股民防不胜防、心寒不已。所以,要恢复再融资,还是请先规范好市场吧。

    话题策划主持凌建平 MSN主持祝裕

    沸点特稿

    再融资何妨稍安毋躁

    黄湘源

    近日,不仅恢复IPO的呼声甚嚣尘上,再融资更是有点迫不及待。

    尽管中信证券有许多的理由为G申能再融资未雨绸缪,但原增发决议到期显然并不是再融资开闸的理由。自从股改开始以来,许多上市公司公开表示了再融资的意向,其中通过股东大会形成决议的就有数十家之多,加上原决议未到期或到期后又延期的,早已超过上百家。如果一切依照上市公司的意愿行事的话,那么,再融资的闸门根本就不用关了,还用得着等到今天?

    再融资迫不及待的最大理由和恢复IPO如出一辙,都是受李青原提出的新老划断标准的误导。其实,尚福林主席在今年1月7日的讲话中说得很清楚: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看整个股权分置改革的进展情况;二是看市场的预期;三是要有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推出,以保证市场的稳定。目前,股改进度虽然已经完成了六七成,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后面攻坚的任务越艰巨,影响市场预期和大局稳定的因素也就更为敏感,任何微小举动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何况IPO和再融资?

    IPO暂停了几年,虽然有些急于融资的企业等不及了去海外上市,天也没有塌下来。相比之下,再融资不过暂停了一年,原来有再融资计划的大多通过了延期决议,即使再到期也还可以再延期,应该不至于对大局对企业有太严重的影响。相反,如果急于恢复再融资,加上IPO也将紧跟而上,那就决不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个别市场行为,而是动辄几千亿元的规模的扩容压力。要说这不会分流资金,不会冲击行情,不会影响股改,纯属自欺欺人的鬼话。

    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当务之急是股改而不是融资、再融资。而股改顺利进展的关键,则在于维护投资者利益,稳定市场预期。把恢复融资功能说成股改成功的标志,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并不是真正从投资者利益出发,而是站在融资者的立场,为融资者及相关利益团体代言。在“重融资轻回报”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纠正之前,过早地恢复再融资和融资行为,无非是以牺牲投资者利益为代价去迁就那些借融资谋特殊利益者的利益主张,这势必动摇广大投资者的信心,严重影响市场稳定,对于股改目标的完成也是极为不利的。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