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证券频道 > 甲方乙方 > 正文
 
期货监管法规体系应完善 国债期货莫"早产"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2月21日 09:39
    新年伊始,国债指数又创新高,利率风险进一步加大。出于避险保值的需要,部分学者呼吁,应重启尘封11年之久的国债期货。但多数机构对此反应异常谨慎,他们对于目前推出国债期货的时机、条件是否成熟提出疑问。

    国债期货是利率期货的一种,是最早产生的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之一,在美国期货市场上占有20%以上的份额。2003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不断扩容,利率风险逐渐累积,增设对冲工具、重启国债期货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在去年,债市创新品种频频问世,买断式回购和远期交易的开展,被有的市场人士看作为恢复国债期货“投石问路”。去年12月,财政部、央行、证监会三部委组成“国债期货联合研究小组”,并向国务院提交一份研究报告。部分人士又将其看作重启国债期货的重要信号。推出,还是不推出?学界和市场人士看法不一。夏斌、巴曙松等学者,还有某些央行官员认为,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已成熟。目前,国债占GDP的比重约为20%,达到其他国家开展国债期货交易时的水平;利率市场化已取得很大进展,而且,很多国家在利率管制放开前便已引入该产品;期货监管的法规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债期货“重出江湖”是时候了。

    但是,不论银行还是券商,尽管大家一致认可,目前债市规避利率风险很有必要,但对于立即恢复国债期货,多数受访人士都态度谨慎。

    当年“327风波”,仍令他们心有余悸。此外,他们摆出了多条理由,不赞同马上推出国债期货。

    首先,国债规模虽有提升,但品种、结构依然不尽如人意。个人持有比例偏高,预计国债期货只有十几亿的市场容量,这将制约产品的流动性。

    其次,当前利率尚未完全放开,利率风险是“刚性”的,即便想规避也不现实。投资者的利率预期严重趋同,交易缺乏对手。目前,市场仍然呈现严重的“单边市”特征,面对以银行巨额资金为首的多头力量,国债期货的对冲效果令人怀疑。

    再次,机构的定价能力还有待提高,因而不敢贸然参与交易。这也是买断式回购和远期交易一直以来不活跃的重要原因。国债期货比起前两种来更加复杂,机构熟悉业务需要时间。

    银行人士还指出,国债期货的一个重要优势是通过保证金机制进行放大操作,而目前银行本身资金很充裕,缺乏放大操作的动力。有融资需求的券商则声称目前的风控机制很严,杠杆操作将受到限制,他们对新产品的积极性也不高。

    远期交易被认为是国债期货的“雏形”,同样具有避险保值和发现价格的功能,然而从去年推出后一直“冷场”,全年仅有象征性的117亿元的成交量。机构人士指出,应该以远期交易为鉴,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要等待最佳时机和环境推出国债期货,方可一举成功。
 
来源:中证网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