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证券频道 > 甲方乙方 > 正文
 
股改正在步入深水区 应"快刀斩乱麻" 警惕搁浅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10日 08:22
    旨在消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间制度差异的股权分置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区。

    由于全流通不仅会击碎目前的股票定价体系,更会导致股票市场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重新分配,因此,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已经让这场改革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使得中国股票市场的各项指数长期萎靡不振,投资界对股市的关注度更在持续下降。

    截至2004年底,中国共有4543亿股非流通股,占股市总市值的64%。在这些非流通股中,74%为国有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沪深两地股市总市值的三分之二。因此,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是这次改革的关键。

    但至12月9日,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13批上市公司中,鲜见大型国有企业。

    导致这种现实情况发生的原因在于,多数国有企业对“股改”持观望态度,甚至造成向证券交易所送审排队的上市公司逐渐稀少。

    倘若此种情况不及时扭转,“股改”恐出现断层,甚至搁浅。

    目前,国有大股东和上市公司负责人多对“股改”会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他们个人是否会为此承担责任心存担忧。

    这种疑虑的必然后果是,国有上市公司往往在确定支付对价区间后,即将球“踢”给国资管理部门。而后者担心戴上“国有资产流失”帽子,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这更使得“股改”方案久拖不决。

    其次,国有控股股东、尤其是相对控股股东担心支付对价后,削弱其控股地位或影响力,导致其“股改”意愿不强。

    这个现象的产生背景非常奇特。

    从理论上看,国有股不流通原是因行政手段所致,但现在,让国有股全流通起来的力量,却非由行政主导,而是交由半市场化、半行政的方式来处理。这当然给了上市公司部分决定权。正因为此,一旦上市公司“股改”动力熄火,整个股权分置改革的成败必然堪忧。

    自今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以来,7个月间,约75%的G股(已完成“股改”)投资者在新一轮改革中蒙受了50亿元新损失,G股公司普遍发生的贴权现象,更使得流通股股东投票率逐渐下降。

    股指的涨跌还在影响着流通股东的情绪。这种悲观情绪直接左右着“股改”的进行。虽然包括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内的部分官员都认为,政府不应对股指涨跌负责,但所有人深知,保持一个稳中有升的股市对加快“股改”进程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让“股改”更陷低迷的征兆,还有流通股股东投票率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似乎不可避免。虽然上市公司在千方百计通过券商向流通股股东“拜票”,但现在看来有些徒然。

    在“股改”试点期间,流通股股东投票率一般均在70%以上:“股改”全面铺开后,投票率已降至目前的平均40%左右,甚至有一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投票率不到13%。

    面对这种窘境,监管部门当如何处置将再次考验他们的智慧。如果一味依赖市场自然完成股改,恐怕将如“慢刀割肉”,对股市有“凌迟”之感。因此我们认为,股改已经到了应该“快刀斩乱麻”的时候了。
 
来源:财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