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证券频道 > 亚太股市 > 正文
 
集资额创高“流失论”受争议 内企海外上市热潮续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27日 11:57
李宇
    大连港、上海集优机械即将登陆香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天津港接踵而至;东京证券交易所称,可能有10家中国企业前来上市;韩国证交所也表示,将欢迎首家中国企业……一轮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热潮又起。    2005年,在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香港主板与创业板、新加坡主板与创业板等六大海外市场上市的内地公司共有79家,虽较2004年的84家有所回落,但融资额却大幅攀升并创新高。仅以香港主板市场为例,2005年内地企业IPO融资37家,筹集资金1508亿港元,增幅高达96%,这也超过了2004年中国内地企业所有海外IPO约111.5亿美元的融资规模。 

    与此同时,有关海外上市利弊的争论正不断升级。海外上市何以不断升温,内地制度变革背景下的海外上市又将何去何从,市场对此密切关注。 

    舍近求远事出有因 

    “我们已将中海化学的A股上市计划改为H股,因为A股市场等得太久了!”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向本报记者谈到集团旗下化工业务上市的曲折,言语中显出一丝无奈。 

    实际上,内地企业海外上市持续升温,既有企业内在需求的驱动,也是国际形势以及内地市场环境使然。 

    内地资本市场因股权分置改革而暂停新股发行一年之久,对股市扩容也素来“谈虎色变”,由此导致不少企业被动奔赴海外。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教授指出,目前内地资本市场容量很小,如果大型企业一下子都在内地上市,市场可能难以承受。这还需要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增加股市容量,进一步增加投资者信心。 

    另一个推动企业海外上市的外在因素是地方政府。据了解,各地方政府对海外上市多予以积极支持,有的甚至出台了相关奖励政策。摩根大通投资银行中国部董事总经理方方介绍,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企业海外上市,看中的是其“引资”效应。通过招商方式引入的外资,有的省一年仅有三亿美元,而通过海外上市,一家企业的筹资就可能远超此数,海外上市已经成为引进外资最有效的渠道。 

    不过,仍有不少企业“出海”是内因驱动的市场化选择。2004年互联网公司上市基本都在海外,7家海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又有6家选择了纳斯达克。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主题,企业只有选择符合自己主题的市场,才能卖出好价钱!”内地企业赴纳斯达克上市,显然与通讯、IT等新兴产业在纳斯达克备受追捧有关,以去年上市的分众传媒为例,上市至今的累计涨幅就已超过150%。 

    另外,从海尔借壳香港上市实施全球化战略,以及联想也依托香港资本市场完成跨国并购可以看到,不少企业海外上市主要还是企业战略的需要。几大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在港上市,显然也有其完善公司治理、推动经营管理国际化的考虑。 

    利弊之争激烈交锋 

    “上市资源流失”、“国有资产贱卖”,海外上市最近因此备受争议。而另一方面,海外机构却几乎一致的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港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说:“香港上市对于企业的价值在于,筹资规模受限制小,融资速度快,同时筹集可自由兑换的港币资金有利于开展海外并购。”他还认为,香港的公司管治、会计和信息披露都与国际一致,内地企业在港上市有利于促进企业按国际标准运作,这对于企业品牌和拓展国际业务均有益处。 

    摩根大通方方还指出,中国是一个资本进口国,海外上市有利于引进外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国际化运作。整体而言,海外上市对于内地企业和经济发展均有益处。 

    国内的观点则出现较大分歧。虽有部分学者认为企业海外上市是自由选择,但有关控制海外上市的呼声也日见高涨。持此观点的人士认为,大量内地企业海外上市导致优质上市资源流失,内地资本市场面临边缘化危险,这甚至可能导致拉美国家曾出现的金融和经济大幅波动;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大型优质企业海外上市,也意味着丧失了优秀企业的投资机会;内地投资银行本来具有的发展机会也将被海外大型投行所掠食。 

    另一种担心是,由于海外上市发行市盈率普遍偏低,国企海外上市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海外上市公司重组成本的国内转嫁,以及高额的海外上市成本等都与国有资产流失有关。 

    有分析人士也指出,海外上市涉及到国际监管合作,少数公司利用目前国际监管存在的漏洞进行利益输送,这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亟待完善制度缺陷 

    “企业大批海外上市暴露了内地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缺陷,亟待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这是争论背后各方几乎一致的共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企业在上市决策时会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表面上看内地发行上市的市盈率要高,上市成本低,但企业还是选择海外上市,说明海外上市的综合成本收益比要更优,这也反映出内地市场存在不小的隐性成本。 

    他进一步指出,隐性成本主要包括上市过程的不确定性、持续时间长,再融资难度大;而在成熟市场,上市时间较短,再融资实施也较为简便。此外,一些企业上市并不是缺钱,也不是为了通过上市获得品牌,而是想利用海外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实施期权激励,或者其他类似的股权结构、融资结构的安排。这些都反映出内地在制度上的缺陷。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内地资本市场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市场人士所看好。花旗环球金融亚洲区主席梁伯韬指出,在一些基础制度建设方面作出改善之后,内地可能很快追上香港,监管改革将会提高投资者信心,并使得内地市场的流动性增强。 

    中国证监会上周公布再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上市公司再融资更趋市场化。分析人士预计,随着新老划断后一系列新制度出台,内地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容量将显著增大,近年内地企业海外上市一边倒的趋势将得以扭转。不过,在海外证交所积极抢滩内地的情况下,内地证交所面临的竞争也依然激烈。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