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证券频道 > 中报年报点评 > 正文
 
G中兴 短期进入"休整期"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19日 12:16
    一季度是电信业的淡季,G中兴一季度业绩预警在情理之中。值得警觉的是国内外电信业大环境的变化对公司全年业绩的影响

    主持人储兴华

    嘉宾中国银河证券王国平

    一季度是业绩淡季

    主持人:昨日,G中兴发布一季度业绩预警的公告。连续保持高速增长的G中兴是否也会盛极而衰?

    王国平:传统上,一季度是包括电信运营商在内的通信设备需求企业上年度投资总结与新年度需求计划制定的阶段,而在国内还有一个春节的因素,因此一季度基本上都是通信设备类公司业绩的淡季,我认为G中兴一季度业绩的下滑,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从G中兴往年的业绩看,一季度业绩占全年业绩的比例也是比较小的,04年和05年占比分别只有13.1%和19.3%,虽然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的多元化,按照季度分析其业绩的平滑性已经大大增强,但不可否认,一季度仍旧是公司业绩的淡季。从这一点看,一季度业绩的下滑并不代表公司全年业绩也会下滑。

    从电信业投资环境看,一季度也是运营商投资的淡季。在我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04年和05年一季度的投资额分别仅占到当年的13.3%和14.0%,虽然电信投资和公司收入确认具有一定的时滞,但是不可否认这对公司一季度业绩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由于公司国际业务的季节性相对于国内业务来说要小得多,虽然公司一季度属于传统上的业绩淡季,但是本次预警还是应该引起关注。关注的不是一季度的业绩预警,而应该是目前国内国外电信业的大环境和公司全年的业绩走势。

    3G推迟影响全年业绩

    主持人:真正影响公司今年业绩的决定因素还是3G牌照发放进程吧?

    王国平:目前看来,2006年我国电信运营商在3G方面的投资将可能大大低于原先的预期。这种投资预测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原先预测的2006年上半年发放3G牌照的可能性看来已经非常之小,很可能会拖到下半年,不排除拖到年底的可能性。这样,电信运营商的投资将主要集中在NGN以及原有网络的维护方面,其总体投资额度将可能大幅度降低。2005年,我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度为2033.4亿元,同比下降了4.8%。我预计,2006年我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增长5%左右,额度会超过2100亿元,基本上恢复到2004年的水平,但是距离2003年2215.2亿元的投资高峰时段,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对于3G的预期,其焦点应该是目前正在进行的TD-SCDMA规模网络测试的情况。TD网络规模测试安排经历了3轮外场测试的历练之后,此次大规模测试是TD-SCDMA发牌之前的最后一次考试,也是商用前的最后准备。其结果将影响到中国3G牌照的发放时间和发放方案。另外,即便是为了保证08年奥运会的应用,从目前3G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看,年底发放牌照也不为晚。

    今年不是一个乐观的年份

    主持人:海外业务今年进项如何?

    王国平:对于2006年公司业务的预期,主要还是要看国内国际通信行业大环境的影响。我认为,06年对于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十分乐观的年份。由于国内电信市场增长可能低于原先的预期,因此公司的业绩增长还主要看其海外业务的增长状况。

    在国内,中国联通的CDMA、电信和网通的PHS以及有线传输方面等G中兴传统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投资在2006年将会进一步下降,不过考虑到公司在NGN和IPTV等方面的优势,公司在无线与有线方面的收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预计,公司未来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光通信与数据通信方面。另外,公司在手机终端方面也将会出现一个恢复性的增长,公司作为一个综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对终端销售的优势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再加上公司在高端智能手机以及3G手机方面的优势,这些都将助推公司终端业务的发展。

    海外业务方面,由于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全球区域平台的搭建,并正在初步进入欧洲等主流电信运营市场,逐步与发达国家主流电信运营商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因此我预计2006年公司海外业务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订单额度将有望达到25~30亿美元左右,业务收入有望增长20%,超过90亿元人民币。但是,由于海外业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确定性,其可预测性远远低于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对于公司海外业务的发展仅能谨慎乐观。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