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证券频道 > 基金要闻 > 正文
 
肖雯 在广发管营销很幸福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21日 13:45

  龚小磊 本报记者 龚小磊

  2005年是广发基金管理公司的营销年,主管营销工作的公司副总经理肖雯觉得“这一年的成绩卓有成效”。这一年,公司成功发行了两只基金,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与上年相比激增了318.5%。作为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肖雯说她在广发基金公司管营销很幸福,她满意的是公司投资团队对营销工作的全力支持,满意的是自己的员工勤奋务实、工作深入细致。

  投资团队的支持很大

  虽然广发创立不久,却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投资团队,旗下基金优良的业绩为广发树立了口碑,再加上公司领导班子正确的战略部署,肖雯的营销工作做起来顺风顺水。

  更让肖雯欣慰的是,投资人员对营销工作的大力支持。2005年,公司确立了全员营销的思路,基金经理执行得很坚决。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朱平、基金经理易阳方、何震等都经常在紧张的投资工作之余抽时间和客户交流。据了解,营销部门没少给朱平“派活”,或外出讲座,或出席重要会议,朱平是有求必应。总经理林传辉心疼自己的爱将,有一次还批评了营销部门:“你们怎么安排朱平的,想累死他啊!”投资部门的协助让肖雯很感动。

  2005年年底,股市行情低迷,整个基金发行市场更是极度深寒,当时单个基金市场平均的发行规模还不到5亿,广发聚丰基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行的。肖雯说,之前他们心里也没有底,觉得如果能发到10个亿,就很满足了,但结果发了13个亿,远远超过市场预期。庆功宴上,据说公司很多人都喝醉了,他们觉得,这是全员营销思路的胜利!

  要对客户负责

  肖雯说,广发每只基金的首次发售量都是实实在在的,从不刻意追求所谓的首发规模,客户结构很合理。她认为这对于基金规模的稳定非常重要。她说,基金规模的大起大落对散户是不公平的。比如广发货币市场基金当时发了26个亿,与当时同类基金相比,首发规模并不算高,正好在平均线上。但打开后只降了2个亿,然后稳定增长,没有出现大起大落。据介绍,广发几只基金都在打开后稳步提升,例如广发聚丰基金募集13.1586亿份,列2005年开放式股票基金的第五名,打开后规模增加到了近16亿。

  基金的销售与银行的支持密切相关。广发与工商银行的合作关系,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采访广发前,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销售主管告诉记者,在2003年广发成立之初,工商银行与之合作时还有所顾虑,原因是广发规模太小、实力不强。但是,短短两年多时间,广发已经成为工商银行的战略合作伙伴。工行甚至打破惯例,与广发合作,一年发行两只基金。

  据介绍,广发的市场营销队伍仅20人左右(包含后台人员),渠道与代销并重。渠道银行的优质客户都掌握在客户经理手中,广发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培训他们,帮助他们提高销售技能,他们的培训课程在银行也很受欢迎。肖雯说,她的员工工作追求细化,而且要力争走在其它公司的前列。比如对银行客户经理的培训,很多公司还在一级分行做工作的时候,他们已经做到了二级分行;等别人开始来做二级分行的时候,他们已经深入到了重点网络。

  抓住一切机会普及基金知识

  肖雯给人的感觉干练又热情,但也不乏女人的细腻。她很善于抓住机会向别人推广基金知识。跟记者座谈的时候,她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

  她提出了一个“懒人理财法”的概念,一下子就勾起了在场记者的兴趣。原来这个懒人理财法就是现在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定投”。此前,记者对这个产品也不是非常了解,肖雯就开始介绍说,定投是定期定额投资的简称,就是指在固定的时间(如每月8号)以固定的金额(如1000元)投资到指定的开放式基金中,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方式。它的最大好处是平均投资成本,避免选时的风险。她说,去年广发聚富基金的定投比较好地显示了这种效应,最近广发稳健基金又入选了工行的定投名单。

  她还给记者提供了一份广发基金公司的统计资料。资料显示,连续投资六次以上的客户定义为有效定投客户,从2005年1月6日定投业务开展以来,截止到2006年2月8日,有效定投客户的平均收益率为10.25%,最高收益率为18.67%。在平均收益之上的客户有97.98%采取的是买入并持有的策略。

  肖雯说,今后营销方面的工作还要加强商业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加强与银行在理财产品开发上的合作。她认为,基金也是目前银行业竞争最大的差异化工具,双方合作的空间还很大。记者了解到,广发的工作很辛苦,包括整个领导班子都经常加班,但在肖雯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疲倦和厌烦的神情,看来她真的很享受在广发管营销的这种幸福。来源:中国证券报

 
来源:巨灵信息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