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证券频道 > 基金要闻 > 正文
 
基金行走在殊途同归的路上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21日 13:44

  易非 本报记者 易非

  在金牛基金管理公司采访了一圈,收获实在不小,一路所见中国基金业欣欣向荣最为先进的一面,令人振奋不已,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完全对立却又统一的现象:有的基金公司倾向于采取基金经理明星制,有的基金公司则更强调团队运作和严明的投资纪律;有的基金公司倾向于发展固定收益产品,有的基金公司则在议事日程中绝口不提这些固定收益产品,完全对立的思路却取得了同样好的结果;此外,发展得好的老基金公司却像新基金公司一样活着。这些有趣却发人深省的现象,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基金业在艰难中的摸索前进,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基金业的日益成熟。

  明星制团队制 一场平局的PK

  “我们的投资运作主要靠团队,基金经理的权限相对比较小。”A公司总经理说,“我们实行的是投资集体决策下的基金经理负责制,投资纪律很严明。”

  “我们非常注意培养基金经理明星,让基金经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S公司总经理说,“我们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他们推上前台,让他们出名。”

  这两家公司都是本报此次评出的金牛奖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业绩均相当优异,但他们投资运作的理念即如楚河汉界般分明。

  其实,在国内基金业的早期,业内都还是推崇明星基金经理制的,从海外的经验来看,每一只成功的基金后面似乎总有一位明星基金经理,树立明星基金经理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利于基金的营销,提升基金的人气。

  但随着业内兴起的“挖角风”以及业绩不稳定一面的暴露,一些基金公司开始倾向于采取投资团队制,缩小基金经理的权限。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一是基金公司再也不怕挖人了,由于平日基金经理更多的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进行投资,那么基金经理即使走了,影响也不太大;二是降低了业绩的波动性,集体讨论与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屏蔽掉个人认识的局际性及冲动,从而有利于业绩的稳定。于是,这种团队的运作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采用。

  但这种方式的缺陷也许在于,当基金经理越来越多地成为“螺丝钉”的时候,跳槽也许将更为频繁,因为很多基金经理觉得激情正在丧失,他们可能还是想有自己的个性,年轻的基金经理们谁不想成为彼得?林奇呢?

  S公司却逆其道而行之,坚持推行明星基金经理制,让基金经理在投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激情与个性。从结果上来看,也是非常好的:基金经理不想走了,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动性,把基金产品做得有个性,自己也能够充分释放自我的激情。

  然而,这种方式唯一的问题是,基金经理个人行为的局限性应该如何克服?激情有了,但却跑反了方向,基金经理认识出现了偏差却始终坚持原有的观点,净值开始节节下跌怎么办?这一点在基金业发展的早期已是屡见不鲜。

  从目前的运作情况来看,两种方式各有千秋,所以,这似乎是一场平局的PK。即使我们把考量的区间放到更长,它们之间也许还是难以分出孰高孰低。

  想高端拼低端 “跑马圈地”紧锣密鼓

  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是从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型基金方向开始的,这说明基金业从一开始瞄准的就是高端方向。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所有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都是以做高端方向的资产管理为已任,这由两个因素支撑:一是这种资产管理最能体现公司的投资能力,二是这种高端方向的资产管理能给基金管理人创造更高的收益,常规来看,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费是1.5%,而货币型基金的管理费一般仅为0.33%。

  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情况是,很多基金管理公司虽然把高端方向的业务作为自己完美化的终极目标,但在现实中的目标却是货币市场基金、中短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

  为什么基金公司会出现这种短期的偏离?应该来讲,这是本土基金公司务实的一种表现。从基金业的竞争来说,目前的竞争尚属规模层面上的竞争,属于“跑马圈地”的范畴:规模上不去,基金公司必然会被边缘化,此前保险公司要求基金业中的合作对象基金资产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即是有力佐证。基金公司要在短时间内做大规模,靠固定收益产品冲关是最为立竿见影的选择。因为固定收益的产品的市场实在是太大了,它们争夺的实际上是15万亿的银行储蓄存款,只要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稍高于银行储蓄存款,风险不要太高,大多数的老百姓到最终还是会选择固定收益的基金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中短债以及保本类型的基金。

  从另外一个意义来说,基金公司热卖固定收益基金,还承担着投资者教育的功能。中国的老百姓一开始并不了解基金,到最后很多人在营销宣传下,半信半疑地买了基金,当然最开始买的都是封闭式基金。但中国股市的不景气,让很多“基民”亏损比较多,2004年初出现的财富效应近乎是昙花一现。在这种背景下,老百姓几乎闻“基”色变,基金营销展业相当困难。

  有前瞻性的基金公司开始反思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方向,认为中国基金业有可能一开始就走反了方向,即不应该发展高风险的基金产品,而是应该打好基础,从低风险、稳健收益的基金产品起步,循序渐进地提振老百姓对基金的认识与信心。现在,他们靠固定收益产品进行的“跑马圈地”,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做着老百姓信心的修复工作。

  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国基金业当中也有一些特立独行的公司,他们坚持发展股票型方向基金,认为这才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不把固定收益类基金产品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对于发展低风险产品的基金公司的务实,对于特立独行基金公司的坚持,我们表示同样的尊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老百姓对基金的认识不断加深,“要理财,还是买基金吧!”这句话最近也开始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向基金回流。

  老公司新公司 你追我赶难分高下

  这是一个百花争妍的时代,在拿到基金金牛奖的公司中,既有老公司,也有新公司,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老公司介绍的主要经验是,他们的基金公司运作时间比较长,在人才储备、投资经验积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此外,因为有封闭式基金作支撑,他们的财力相对雄厚,这让他们能在业务拓展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新公司介绍的主要经验是,公司新,机制活。虽然他们没有封闭式基金作支撑,公司财力相对紧张,但这也正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每一只基金的营销与投资运作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一场基金公司里的“全民战争”。

  双方各有千秋,实在难分上下。但我们应该注意的另外一点是,这些得奖的老基金公司其实身上都有新基金公司的影子,这就是有危机感以及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比如南方、大成、长盛公司等,虽然他们都是老十家基金公司,家大业大底子雄厚,但近二年中却并非固步自封,而是自新不息,不断地从各个方面与国际化接轨,不断地改进投研体制,加强营销、产品方面的创新,其结果最终是老树开了新花。

  所以,我们的判断是,在这场新、老基金公司的角力中,老基金公司并不是处于必赢的境地,如果不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跟上潮流的话,其地位将迅速被新基金所替代,正如某基金公司所言,“这两年中,我们发现身前身后同行的面孔都是新的。”此话用来描述基金业竞争激烈可谓相当贴切。

  简言之,中国基金业非常稚嫩,谁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古人云,不进则退,不进则危,这话用到基金业身上,可能进步的速度缓慢了,同样会掉队。来源:中国证券报

 
来源:巨灵信息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