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证券频道 > 基金要闻 > 正文
 
二季度沿三大主题战略布局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21日 10:29

  49家基金公司222只基金一季报披露完毕,开放式基金加权平均净值增长率高于大盘涨幅约3个百分点――

  基金名称 一季度净值增长率(%)

  基金普润 19.29

  基金汉博 19.08

  基金久嘉 18.83

  基金金泰 18.45

  基金鸿阳 17.69

  基金名称 一季度净值增长率(%)

  添富优势 27.21

  广发稳健 22.59

  富国天瑞 22.25

  广发聚富 22.21

  巨田资源 21.59

  封闭式基金净值增长率前5名

  开放式混合型基金净值增长率前5名

  基金名称 一季度净值增长率(%)

  银华优选 30.00

  广发小盘 28.10

  上投阿尔法 27.11

  景顺增长 26.75

  富国天益 26.16

  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净值增长率前5名

  本报记者 联合报道

  截至今日,49家基金公司222只基金一季报全部披露完毕。天相统计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尽管基金面临巨量赎回压力,但仍然高举做多大旗,抓住了房地产、金融、消费升级等市场热点,向持有人展示了基金的“财富效应”,开放式基金的加权平均净值增长率将大盘抛下3个百分点。

  此外,多种情况表明,基金将继续延续一季度的投资主题,抓住市场可能出现的震荡,积极逢低吸纳和调整持仓结构,为下一轮上升行情进行战略性布局。

  开放式基金跑赢大盘

  根据天相对季报数据的分析,开放式股票方向基金的加权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4.37%,而去年四季度这一数字仅为1.05%,高于大盘涨幅约3个百分点,显示了一定的超额收益能力。

  开放式基金业绩仍超过封闭式基金,并整体超越大盘。其中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净值增长最多,为14.49%。其次是开放式混合型基金,为14.15%。在表现最为优秀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中,银华核心优选以30%的净值增长率名列全部基金之首。

  股票类基金的高仓位使得基金有效分享了本次股市的上涨,并为基金提供了较高的资产配置收益。而混合型基金由于按照契约规定应当配置较大比例的债券,因此难以全力参与一季度的上涨行情。

  封闭式基金一季度净值增长率表现相对较弱,为12.84%。即使排名第一的基金普润,净值增长率也仅为19.29%,与开放式基金相比,只算平常。

  值得注意的是,开放式基金虽然在一季度屡屡遭受巨额赎回,但对其净值增长的影响却并没有预想的大。但考察基金股票投资市值发现,一季度这一数字为1760.51亿元,占A股总流通市值的15.32%,而去年四季度这一占比为17.67%,显示基金在二级市场上的地盘有所缩小。

  三大主题是重中之重

  基金在一季度之所以再现良好的“财富效应”,主要是因为抓住了市场热点,通过增仓、换仓操作踏准了行情节奏。在一季度,基金的操作相当积极,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基金虽然遇上了大规模的净赎回,但股票仓位仍有显著提高。天相统计的数据显示,在扣除保本、债券、指数、货币基金后,所有披露季报的可比的基金一季度末股票仓位为75.83%,较2005年四季度末提高了5.08个百分点。

  根据天相的统计数据还可以看出,基金在一季度沿着人民币升值方向、消费升级、资源等主题,对G招行、G万科、大商股份、苏宁电器、盐湖钾肥等股票进行了大规模的增持,其中最受基金青睐的当属G招行、G万科、G振华三只股票,而这三只股票一季度的涨幅分别高达27.43%、51.97%和87.94%,基金增持的其他重仓股在一季度也有相当大的涨幅。

  基金经理在季报中谨慎看好二季度市场。他们认为,从短期来看,由于宏观经济可能面临央行货币政策紧缩压力、上市公司盈利预期上调的边际效应递减、年报集中披露使投资者观望情绪加剧等因素,市场存在一定的调整压力。但他们同时认为,基于市场长期走牛的预期,市场可能出现的调整为基金逢低吸纳及调整持仓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基金将有可能继续延续一季度的投资主线,趁市场震荡调整,逢低吸纳房地产、金融、资源等重要投资标的,继续构成基金的战略性资产,为下一轮行情做好战略性布局。

  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景气见底的周期性行业等在二季度也会被基金关注,有望成为基金的交易性资产。此外,有基金经理提出,目前投资者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QFII、保险、产业资本、年金等各类资金入市使市场参与者多样化,因此,基金应抛弃一些旧有的惯性思维,其投资思路相应地也应该更加多元化。来源:中国证券报

 
来源:巨灵信息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