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宏观经济
·
财经
证券
·
产业市场
·
时尚生活
·
CE读书
·
环球媒体
·
管理学院
·
中经论坛
·
短信
·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郎咸平"开炮"
>
正文
郎咸平:MBO是用银行的钱收购国家的资产
【
打印本稿
】 【
进入论坛
】 【
推荐朋友
】 【
关闭窗口
】
2005年12月28日 13:34
当众多被冠以MBO以及“国退民进”之名的产权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铺开之时,8月16日,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北京再次呼吁,目前我们的“产权制度”改革发生方向性错误,在有关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联合起来正在合法吞噬着国有资产。
信托责任与“所有人缺位”
郎咸平认为,“所有人缺位”正在被大多数企业利用成为侵蚀国有资产的理论武器。而这个推动中国国家产权改革的重要依据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中国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所有者缺位,而是缺乏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大部分国企老总没有信托责任。”郎咸平说。
企业产权的改变,并不能根本解决国有企业经营亏损等问题。郎咸平认为,政府行为应该退出市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有资产就应该退出市场。国有资本的管理者是职业经理人,国家可以高薪聘请他们,但是绝对不意味着他们将企业做大之后就可以将企业据为己有。
变形的MBO
“中国根本没有正确地认识MBO的本质,现在国内所谓的MBO是用银行的钱收购国家的资产,这是不对的。中国不能做MBO,因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不是全流通的。真正意义上的MBO应该是溢价收购在外的股份。现在我们变成收购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成了MBI(ManagementBuyIn)了,而且还自己制订价格。”
郎咸平认为,对于优秀的国企负责人,国家可以考虑给其高薪或者通过激励期权少量的持股,但不能使之成为大股东;另外,也可引入充分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淘汰机制。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的理念将会透过这种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而逐渐成型。
来源: 四川在线
相关新闻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
关于经济日报社
-
关于中国经济网
-
网站大事记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