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取消农业税将带来后患 > 正文
 
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公共产品如何供给?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30日 22:17
    12月24日,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被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这一草案极有可能在12月29日本次常委会闭幕会上表决通过”。(据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

    据报道,我国已经对“后农业税时代”的财政作出了相应安排:按照现行体制和政策,农业税为地方税,取消农业税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负担,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补助。

    我们知道,当下散落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都不高,国税和地税收入所占比重不大,乡镇收入主要以农业税为主。农业税的取消,对地方财政特别是乡镇财政的影响不可小觑。虽说中央、上级会进行转移支付和补助,可是,不仅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随着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央的补助也难免“杯水车薪”。

    在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的情况下,面对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将如何自处?

    目前,在税费改革之后,农村社区内的道路修建、河沟整治、水利建设、五保供养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一般采取的都是“一事一议”的决策方式以及“等、靠、要”的资金筹集模式。由于“一事一议”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本身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再加上农村群体利益的分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除了向上伸手要钱之外,似乎很难有别的选择。既便如此,上面的补贴,在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被私自瓜分的危险。

    县乡财政力所不逮,农村社区有心无力,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医疗保健、养老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至今仍处于原始状态。毫无疑问,农村要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培植更多的财源,然而,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农村税制改革的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革同样重要。

    显然,一味地希冀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现实的,对政府财政的“等、靠、要”必将延缓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步伐。三农学者鞠正江认为,吸引农民和其它社会成员参与到某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来,将一些公共产品改由民间提供或转化为私人产品,形成乡村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农民适当缴费以及民间主体的市场供给多元供给格局,将有助于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失衡问题。

    笔者以为,“后农业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最关键的问题是“明晰公共设施的产权”,保护私人资本的产权收益和居民合法私产。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乡村治理主体才能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最终拥有独立和有效的决策权,也才能真正“财为民所用”。
 
来源: 大众日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