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货币政策 > 正文
 
2006货币政策取向 创造宽松的货币环境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1月17日 08:03
于力

    新年伊始,经济界的预测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向通货紧缩。相应地,人们对货币政策的取向也比往年多了几分期望与关注:今年货币政策调控将如何助力经济增长?

    让增长环境宽松一些

    央行日前确定的今年货币政策预期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流通中现金+企事业单位活期与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增长16%,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流通中现金+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增长14%,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

    这些数据的背后,蕴含着货币当局对今年经济走势的预测与应对。央行最新价格报告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8%,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2%。但在国家信息中心看来,2%还是高估了。在他们看来,受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的制约,不排除个别月份CPI增幅跌至1%以下的可能。而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甚至预计,今年CPI增长只有1%左右。

    无论如何,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走势的相关性看,用来判断银根松紧的M2的增长,已超出GDP与CPI增幅之和5个百分点。据此可以认定,今年货币政策基调是宽松。

    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货币供应量呈现一条平稳的递增曲线。12月末,M2增长17.57%,大大高于年初15%的调控目标。“在这一高增长基础上,今年仍将M2定为去年的平均增长水平16%,应算是一种偏宽松的货币调控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说,尽管货币政策实际执行情况与年初设定目标可能会有较大差距,但为扩大内需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无疑是基本政策取向。

    从贷款目标看,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下,今年核定的贷款增加额并没有收缩,而是与去年持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央行对未来通缩压力的警惕。去年,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其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低、鼓励银行发放贷款的意图已十分明显。但由于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仍远低于年初目标。

    由于同样的原因,今年贷款增加额能否达标也是未知数。目前,改制中的商业银行受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指标双重约束,惜贷、慎贷倾向严重,再加上产能过剩使实体经济收益率下滑,也影响了银行放贷积极性,因此,业内人士对今年贷款增长预期并不乐观。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央行调控思路正在转变。除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外,开始引导和放宽民间融资。目前,只允许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试点已经开始,允许企业之间相互融资等法规也在修订中。此外,鉴于今年外贸企业结汇收入仍然可观,短期票据仍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据此,专家认为,实际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资金是比较充裕的。

    在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外需向内需转化的过程中,低利率的环境将会持续。2006年,银行利率存在下调的压力,但由于利率水平已经很低,即使下调,其空间也十分有限,且有落入“流动性陷阱”之忧。

    把钱引向资本市场

    货币环境的宽松,将同样体现在资本市场。

    央行去年推出企业短期融资券,当年累计发行1392亿元,带动了企业债市场规模的加速扩大。而今年企业短期融资券的规模可望超过6000亿元。

    通过汇金公司注资、建银投资参股、提供再贷款设立投资者保护基金等方式,央行在化解证券行业风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2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