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职场动态 > 正文
 
毕业生47%月薪低于1千5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17日 15:14
贺银河 陈寿勇
    再过两个月时间,就是2006年应届大学生毕业日,针对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生的调查显示,已签约应届大学生中,47.1%的人签约月薪在1500元以下。更有27.2%的受访者认为,起薪太低,会降低民众教育投入热情,导致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现象:就业遭遇低起薪“寒流”

    《潇湘晨报》和红网联合针对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生的调查显示,已签约的学生中,签约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了13.1%,1000-1500元的占了34%;而暂没找到工作的学生,30.7%认为自己第一份工作月薪1000-1500元。

    月薪1500元以下是什么概念?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湖南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是15659元,长沙市是21499元。折合成月平均工资,1500元以下的月薪低于去年长沙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而1300元以下的月薪低于湖南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而针对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公众调查显示,53.7%的人认为,总的来说,目前应届大学生已经进入“低起薪”就业时代。

    事实上,许多应届大学生的理想起薪与签约工资存在一定差距。我们的调查显示,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生心中,理想的第一份工作月薪集中在1500-3000元之间。在理想起薪与现实的差距下,很多应届大学生不得不接受现实。

    记者点评:即使现实起薪远低于理想起薪,也只得接受,先生存再求发展。

    反思:求职路上的供求矛盾

    2005年,有两件事让求职的应届大学生吃惊:广州,有公司在招聘会上打出“月薪五百招聘本科生”的横幅,而500元已低于广州当时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个别应届大学生求职时亮出“零薪水”求职策略。“500元”和“零薪水”,是大学生起薪低到极致表现。

    究其原因,我们的调查显示,46.7%的受访公众认为是“大学扩招,大学生总体上供过于求”,24.6%认为是“社会大环境影响,市场薪水普遍下降”。

    无论是什么原因,在进入人才市场双向择业时代,大学生遭遇低起薪“寒流”的原因最终还得看市场供求关系,而市场供求关系既包括人才数量的供求,也包括人才质量的供求。

    近五年来,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由2000年的107万,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338万,再到今年的413万,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起薪低的直接原因。

    但是,这个现象并不表明中国大学生多了。湖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法学所所长、研究员方向新指出:“中国大学生的总量不是多了,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

    方向新认为,目前出现应届大学生起薪低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是与大学扩招有关,二是大学教育本身有问题。现在的大学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层次、教学内容都存在与市场需要脱节的现象,一些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拥有的能力不能与社会需求一致,当然就只能起薪低。

    忧虑:新的“读书无用论”可能抬头

    目前,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花费在13万元左右,这个数字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不小。

    当应届大学生遭遇低起薪“寒流”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其生活困难,压力加大。我们的调查还显示,27.2%的受访者认为会降低民众教育投入热情,新“读书无用论”可能会抬头。

    刘华1999年毕业于湘潭大学数学系,在一家IT企业工作,他认为,如果长此以往,民众对教育投入至少大学教育的投入会减少。

    “现在,应届大学生起薪降低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有的起薪已经大大跌破了社会公众对大学生起薪的预期,这必然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尤其对农村孩子和农村家庭来说,影响更大,毕竟,很多农村家庭是穷尽自己一家财富供孩子上大学的,他们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尽快找到一个投资和回报的平衡点,否则就有可能降低投资教育热情。”湖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法学所所长、研究员方向新指出,教育部门应该认真反思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改善大学生培养的结构与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文中数据取人工调查和网络调查两者数据的平均值。)
 
来源: 潇湘晨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