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职场动态 > 正文
 
半数毕业生拿不到两千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2月28日 13:08
单芸

    为了让2006年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约定工资水平时有一个参考依据,昨日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176个岗位2006年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数据显示,刚在职场“打拼”半年的2005年毕业生月工资中位数为2014元,与上年基本持平,2004年为2000元。其中,文职类职位的薪资有所下降;而注重动手动脑、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设计类职位薪资普遍上升;研究生月工资较上年下降1%。

    2000元以下近半数

    数据显示,以每1000元作为工资划分段,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4.1%、1001元~2000元的占45.5%、2001元~3000元的占29.1%、3001~4000元的占13%、4001元以上的占8.3%。月工资在1001元~2000元的毕业生比重最大,并且较上年还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而月工资在2001元~3000元的毕业生比重则比上年下降了四个百分点,其他工资段的比重与上年相比变动不大。 
    


    一方面是庞大的应聘大军,另一边是让人有些失望的薪资,冰火两重天。鲁海涛早报资料


    文职类下降技术类上涨

    从发布的各职位薪资来看,与上年比较,文职类职位的薪资有所下降,而注重动手动脑、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设计类职位薪资普遍上升,如人事助理的月工资中位数为1750元,下降3%;前台接待为1640元,下降9%;而建筑设计工程技术人员为2110元,增长19%;数控机床工为2532元,增长33%。

    两类行业增幅较大

    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毕业生提供的薪资水平可观。服务业中,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学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的月工资中位数分别为2128元、2200元、2500元、2645元;一些职位增长较快,如,进出口业务人员的月工资中位数为1968元,增长20%;计算机硬件技术人员为2300元,增长19%;银行清算员为3013元,增长16%。

    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和精细化工制造业的月工资中位数分别为2800元和2457元;从一些职位看,底盘设计人员为3639元,增长6%;化工生产工程技术人员为2329元,增长27%。

    研究生薪资降1%

    从毕业生的学历分析,2005年,月工资中位数最高的是研究生学历,为3769元;其次是本科学历,为2262元;第三是专科(含高职),为1760元;第四是高中(含中专、职技校),为1400元。从增幅看,各学历层次的变动不大,其中,研究生学历薪资小幅下降,比上年下降了1%;专科(含高职)增幅相对最大,比上年增长3.5%;本科学历增长2%;高中(含中专、职技校)学历增长1%。

    专业技术高于普通管理

    在2005年毕业生从事的各类岗位中,专业技术岗位的月工资中位数为2200元,普通管理岗位为1900元,专业技术岗位要高于普通管理类岗位。并且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在技术性岗位薪资有所上升的同时,部分普通管理岗位的薪资则出现下降。如,机械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等专业技术岗位的月工资中位数分别为2387元和2437元,比上年增长8.5%和3%;而市场助理、人事专员等普通管理类岗位的月工资中位数分别为1800元和2017元,比上年降18%和2%。

    区域差距快速减小

    按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分析,2005年,毕业生在“中心城区”就业的月工资中位数为2043元,在“非中心城区”就业的月工资中位数为2000元,两者仅相差43元,与上年相比,差异进一步缩小,2004年两者相差150元。

    据悉,此次工资指导价位是劳动部门根据2005年毕业生的实际工资及其就业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得出的。此次调查涉及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高中(含中专、职技校)等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3万余名,单位数为2000户,发布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176个,比上年增加49个。

    

    
    

 
来源: 东方早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