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职场动态 > 正文
 
铁饭碗变成了走门串户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2月23日 13:49
    朱爱华(音)是广州一家网络公司的市场专员。春节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她回到公司,却发现周围7张办公桌前空无一人。同事们拿走了自己的茶杯等个人物品。朱小姐说:“每年都这样,看来我的工作又要增加了。”

    中国正经历跳槽危机的阵痛,各地都在上演类似的一幕。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传统价值的淡化,使过去的“铁饭碗”观念变成了“走门串户”。根据翰威特咨询公司的调查,去年,中国员工的流动率从2000年的8%上升到创纪录的14%,而目前美国的人员流动率为3%。

    专家说,熟练员工的短缺是人才流动率高的潜在原因。跳槽在城市年轻人中尤其普遍。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在20多岁时体验到了更多的繁荣,对未来的生活期望过高。一家超市的总经理崔义雄(音)说:“年轻人心态不平静。”

    他的新员工中只有一半人能坚持做一年。崔先生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做食品零售。他说:“当我还是一个年轻人时,我就相信彻底了解一个行业至少需要3年。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在一年后没被提职就会辞职。”这样的行为提高了雇主的成本,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转,导致工资上升。有些公司开始提供相当于西方水平的待遇:股票期权、奖金以及住房津贴。

    24岁的江宁(音)2003年7月从著名的复旦大学毕业,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跳槽。第一份工作他只干了5个月就辞职了,因为公司想要把他调到北京。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型的德国咨询公司,那家公司给他大量的工作,他坚持了9个月又辞职了。24岁的胡小姐辞职则另有原因。她想同男友出去旅游,但春节假期不够长,所以这位服装设计师就给老板写了一封信说不再回来了。

    在印度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跳槽现象也很普遍。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硅谷等地,跳槽同样很常见。但中国的人才流动跨越了行业界限、工作分工以及薪水级别。翰威特公司的一份最新研究发现了中国同其他亚洲国家的一个显著不同:钱是促使中国员工跳槽的首要因素。而在其他国家中,职业机会和工作经历则是更重要的原因。

    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上海分部经理陆强(音)说:“对于那些文革前出生的父母们来说,他们比较注重社会位置和家庭责任,他们不能想象自己丢掉工作,那是一件羞耻的事。但他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他们可能这个月还在努力地为这家公司工作,下个月可能就辞职,根本就不担心什么。”(摘自2月20日《洛杉矶时报》,原题:熟练员工在中国受到追逐,跳槽现象不断增多;王希/译)
 
来源: 环球时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