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职场动态 > 正文
 
求职团队告别单枪匹马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2月15日 11:51
吴理
    虽然过了年,但北京晚上的气温依然在零度以下。由于没约到同学,我独自一人赶去参加一家杂志社的笔试。在考场外昏暗的灯光下,我踮着脚看完了自己的考场号,扭头时猛然看到本学院的一个师姐和一个师兄的面孔,那一刻我的心情好比“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们也露出兴奋的神情,大家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都在欢呼:终于找到伴儿,找到在寒冷的冬夜一起拼车回学校的人啦!

    点开各大高校BBS上的“求职广场”版,经常能看到诸如“征人同去xx公司笔试/面试”的帖子。这种帖子的奇妙之处在于,迅速将竞争对手划到同一阵营。从敌人到战友的转变,可以说是当今毕业生规避高昂应聘成本、缓解求职心理压力的体现。在我们看来,找个伴儿一同去笔试或面试,好处不仅仅在于大家可以拼车,减少经济上的负担;更在于可以在应聘的旅途中互相帮助,鼓舞士气。

    记得我第一次找到考友是在去年11月底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当时我被分配的考场是某小学———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北京市的电子地图上也没有标注。由于忙着准备论文,我没能抽时间去考场踩点。

    考试的前一天我在校园网上看到有个同学把“踩点情况”都写了出来。网上联系后,大家互留了手机号,相约第二天同去。清晨6点,我准时来到学校大门,看到了两位考友———在版上发文的水利系的男生宇和土木系的女生婷。

    路上,我突然心里一沉:笔袋忘拿了!宇知道后把他带的两支水笔塞给我一支,婷则把她的橡皮掰成了两半,大半的给了我。

    上午考完《行政能力测验》后,宇说他专注于解数学题,后面很多题都没时间答,肯定考砸了,不想参加下午的《申论》考试了;婷也说他们考场很多人都答得飞快,搞得她心慌,所以很多题没做,也想回家了。

    我安慰他们:毕竟备战了这么久,怎么说也得看看《申论》长什么样。再说感觉不好并不代表实际结果就不好。大家毕竟都交了60元的考试费,不能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呀。婷和宇终于听了进去,坚持完下午的考试。

    晚上回校的路上一直堵了半个多小时,大家互相聊天,我并没有像往常经历堵车时那样烦躁。那天北京寒风萧瑟,可我们一路欢声笑语地回到学校,还在食堂里大吃了一顿。自那以后,我们几个人就商量着要成立个求职团队,大家每次收到笔试或面试通知后都互相联络一下,尽量结伴一起去。

    第二次在网上和朋友联系考试是在去年12月底,当时是去一家公关公司参加笔试。人文学院的男生小吴和公共管理学院的女生小董是我的同伴。由于大家应聘的方向相似,我和小董在路上就如何准备笔试、面试,如何求职明确方向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她在去年已经参加过一些企业的笔试和面试,她介绍的经验给了我不小的启发。到现在,当有什么应考的信息时,她还会在第一时间通过BBS联络我。

    当然由于大家投简历的方向不一致,我也并非每次都能找到同伴。与结伴应聘相比,自己一个人求职的那些日子,不仅备感孤单,而且容易感到疲惫。有时候应聘过程中一点点不顺心的事很容易就在心底里放大了。

    我曾经开玩笑地和好友寅说:通过坐车应聘,我逐渐开始认识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否则只会一直仰望着校园顶上那“四角的天空”。而通过邀请友人一块去应聘,我逐渐开始认识到:友情需要交流,快乐来自分享。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会感觉结伴应试的收获不是来自考试本身,而是来自结伴同行的那段旅途。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