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职场动态 > 正文
 
"低工资"拷问高等教育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2月14日 10:49
毛飞
    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和2003年相比,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高出前者37元。(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近几年来,伴随着“500月薪聘本科生”、“零工资就业”等“薪酬跳水”故事,大学毕业生“低工资时代”似乎已经悄然来临。虽然权威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有所增长,但在GDP、平均工资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喜人增幅面前,“2年增加37元”充满了讽刺意味——这仿佛成为“低工资时代”降临的证据。

    大学生拿“低工资”实属正常。“大学毕业”并不是拿高工资的理由。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其高低取决于市场选择。一般来说,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才有获得高价的资格。单纯从数量上看,大学毕业生的确“稀缺”;不过,若是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可替代性很强,就未必算得上是稀缺资源了。根据专家的调查研究,大学毕业生知识、能力、经验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合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的关键原因。“低工资”不过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然而,大学毕业生在市场规则下吃了败仗,却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自己。在我看来,大学毕业生知识能力经验结构与市场需求格格不入,要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教育者。

    尽管权威部门一向慎言教育市场化,但经过若干年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就业显然都已“市场化”了。高等教育早已不再免费,上大学必须自己买单;并且,“上不起大学”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对于许多刚刚脱离贫困的家庭而言,孩子“被大学录取”简直等同于全家返贫的噩耗。同时,大学不再承担“包分配”的责任,市场竞争、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与招生、就业相比,大学专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却低得可怜。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学安排还是教育的内容形式,高等教育依旧未脱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模式,其教育质量远未达到市场的要求——即使输入的原材料都是优质的,这条与市场严重脱钩、严重老化的生产线也无法生产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眼下,“高等教育高成本时代”与“大学毕业生低工资时代”如影随形。大学教育招生与就业的市场化让教育者收获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且卸去了沉重的责任,却没有让受教育者享受到多少好处。对于广大学子而言,虽然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多元的,但获得一个赖以谋生的饭碗恐怕还是最底线的考量。按照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大学既然心安理得地收下饱浸艰辛汗水的诸多学杂费用,就至少应当尽力满足学子们最底线的要求——这是一种基本的交易公平。然而,学生们在支付了沉重的成本之后,收获的却是无法维持体面生活的“低工资”。显然,如此倒置的成本收益格局有失公平。

    “低工资”不是问题,“高成本”下的“低工资”就有问题了。“高成本”下的“低工资”拷问着当下的高等教育。不能将众多家庭节衣缩食投入的高成本转化为广大毕业生的高工资,大学需要反思自己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