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百姓生活 > 正文
 
圆明园大水法被毁坏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3月20日 13:44
    大水法是圆明园西洋楼景观的中心建筑,在许多人心中也是圆明园的象征。上周,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向前去调研的市政协委员透露,出于游客安全以及保护文物等方面的考虑,圆明园大水法将限制客流。

    昨天,记者在大水法遗址看到,同时在大水法游览的游客有200多人,其中包括四五个旅行团,许多游人在拍照留念时,都踩在大水法残存的石柱和拱梁上,甚至有人作出高难度动作,非常危险。
    记者从一位姓邱的圆明园内部导游那里了解到,目前的季节,每天随团参观的游客人数就达到七八百人,还有许多是散客难以计数,算起来至少会有近千名游客。邱先生表示,遇到游客爬到大水法上拍照的情况,导游会提醒随团游客注意安全和不要踩踏文物,“但是还有许多散客没人提醒,要想杜绝这种现象,还是要公园来想办法。”

    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透露,限制客流的方式除在遗址周边围设护栏外,还计划在大水法遗址中设立一条道路。此举不仅方便游客近距离参观遗址,还可供游客行走。该负责人说,最终的方案还要等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确定。

    记者发现在大水法的许多汉白玉上还被游客写上了“振兴中华”、“发愤图强,誓雪国耻”、“中国万岁”等“爱国词句”。此外,更有许多人题上了与圆明园无关的字句,有的写“某某到此一游”,有的写当时的天气“艳阳高照”,更为甚之的是有人居然在大水法的遗迹上写上自己的情话,如“我爱某某”;笔迹有老到的有幼稚的,有一条写着“某某小朋友到此一游”;书写工具有用铅笔、签字笔、砖块、涂改液、黑色石子的,甚至不少是用刀子刻上去的,看上去让人十分心痛。不少游客在照相后都会发现柱子上的“墨宝”,人们驻足观看的同时都在感叹在这样的遗迹上以此种方式表现“爱国精神”是十分不当的。
 
来源: 竞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