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宏观经济 > 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社科院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成果发布暨研讨会(实录)

2019年01月25日 11:2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主题:NAES重大成果发布会:

  《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纽约·旧金山、东京、粤港澳》

  时间:2019年1月21日

  地点:中冶大厦·9层·中国社科院战略研究院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夏杰长

  会议现场

  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夏杰长主持会议 李中平 摄

  夏杰长: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邀请到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及媒体界的朋友们来参加今天成果发布会暨研讨会。今天下午的会议主题是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的发布会。大家都知道,我们财经院是一个学术性的智库研究机构,每年都要就政府、社会和市场关心的一些重大财经战略问题进行研讨和成果的发布。刘彦平同志在这个领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除了今天关于区域经济方面的报告外,这些年还连续发布有城市品牌和城市营销方面的成果报告。

  今天下午莅临我们会议的主要嘉宾,请允许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他们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范恒山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

  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凯教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赵峥研究员;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黄江松教授。

  今天我们还有三位要致辞的领导嘉宾,他们分别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研究员;

  代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社长参会的王茵助理总编;

  还有我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科研处处长杜继东先生。

  对于上述专家和领导莅临我们今天会议,我们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样要感谢与会的媒体朋友们!接下来有请三位主办方的领导做一个简短的致辞。首先有请何德旭院长,大家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何德旭致辞 李中平 摄

  何德旭:

  尊敬的范恒山秘书长、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的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成果的发布会,《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的发布会,刚才夏杰长副院长介绍了,是我们今年要发布的一个重大成果,首先我代表财经院向今天到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

  我们财经院学科比较多,财政、税收、贸易、服务经济等都是我们主要的学科,城市经济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我们的倪鹏飞教授在城市竞争力、房地产经济等方向都有重大成果,今天发布的刘彦平教授率领的团队的成果,今也是我们在这个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成果,所以这个也借此机会我向刘彦平教授的团队表示祝贺。

  我们注意到,一个时期以来,湾区经济作为全球经济格局中备受瞩目的空间经济形态,在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重组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湾区本身也凭借其强大的综合优势,不仅引领着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和国家经济的竞争格局。特别是在当前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这个背景之下,湾区未来发展正被赋于更加丰富的这个时代内涵。中国也有一些湾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提出来以后,应该来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引发了全球的关注。随着相关规划、建设的推进,原来大珠三角区域战略已经上升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国家战略。从目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了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条件,成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科技创新资源最集中,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作为中国参与经济世界发展和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所以粤港澳大湾区也被认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及日本东京湾区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从未来的趋势看,粤港澳大湾区将在加快形成全面开发新格局,打造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这样一些方面迎来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机遇期。

  正是基于这样大的背景,也是为了深入考察这四大湾区的发展态势及其优劣得失,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参考和借鉴,刘彦平教授及其团队从影响力的角度对四大湾区进行了客观评估和深入研究,今天要发布的就是他们在这方面最新的一个研究成果。从这个成果来看,他们是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依据大量的数据形成2018年度四大湾区及其主要城市的影响力指数报告,也就是构建了湾区影响力指数和湾区城市影响力指数这两个指数框架。两个指数的一级指标均为经济影响力、创新影响力、文旅影响力、宜居影响力和形象影响力。一级指标之下,又包含若干个二、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都有单一或者多项的数据来合成。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课题组团队还分别从经济、文化、创新、旅游、宜居、形象等维度,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对于四大湾区及其城市的影响力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观察和解析。此外还从影响力的角度对四大湾区的发展进程,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经验进行了研究、观察和提炼,特别是他们在比较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影响力的建议,包括以全球视野大力提升湾区对外开放的总体层次,以自动创新为突破口、共建湾区协调发展的机制,以战略眼光加快促进湾区高端要素的集聚水平,以前瞻性思维长远谋划湾区现代产业体系,以宜居、宜业为目标共同打造粤港优质生活区等等。

  这样一个报告对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以及有关的研究机构都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协同发展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指导意义。特别是随着全球价值链重组和企业融合发展趋势加强,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甚至于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增加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刘彦平博士团队的研究以及今天这样一个成果的发布,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湾区影响力问题十分复杂,牵扯的内容也十分广泛,这个报告提到一些探索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引发我们思考的同时也还可以做更进一步的探讨。今天出席发布会的都是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我们相信并期待这次发布暨研讨会一定会精彩纷呈。

  最后再一次感谢各位专家、朋友莅临这次研讨会,特别感谢社科出版社对我们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我们成果的宣传报道。预祝我们今天的发布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夏杰长:谢谢何院长精彩的发言,对报告做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助理王茵同志,她是代表赵剑英社长发言。大家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王茵致辞 李中平 摄

  王茵:

  尊敬的范秘书长,何院长,各位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孙中山研究院合作完成的“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成果发布会暨专题研讨会。首先,受赵剑英社长委托,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感谢课题组将这一成果交给我们出版,作为出版方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孙中山研究院和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课题组的各位同仁,致以诚挚的祝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总书记亲自主持谋划、亲自拍板决策、亲自见证推动的重大发展战略,而湾区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重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湾区引领着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和国际经济的竞争格局。粵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成熟、最有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已经成为与上述三大湾区并肩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不仅如此,受益于政策支持及配套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完全有潜力在未来成为全球最大的湾区经济体,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几年来一直是研究和舆论关注的热点。深入考察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的发展态势及其得失,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这部报告以四大湾区影响力指数为研究框架,不仅构建了湾区整体影响力指数,还考察了湾区内部主要城市的影响力,构建了湾区城市影响力指数,有助于全面深入评估四大湾区的发展态势及其优劣得失。此外报告还分别从经济、创新、文化、旅游、宜居、形象6个维度,更为深入地考察了四大湾区及其主要城市的影响力,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全面而严谨的研究成果。

  粤港澳大湾区从提出概念到规划落地,仅仅不过三年时间,目前已显露出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雏形,如何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应该按照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所强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又一重大探索,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关于粤港澳合作与大湾区建设的出版成果无论从总体规模还是影响力上,目前都已经处在国内前沿。早在2014年,我们就与中山大学合作推出了国内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领域的首部专著《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近几年,我们又相继出版了一批相关图书。去年12月,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们还在在香港成功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来自内地、香港、澳门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会议,香港中联办教科部部长李鲁在会上对粤港澳地区发展当下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精辟的剖析,并对我社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智库研究成果十分感兴趣,当场选取了许多图书。我们出版的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报告》、《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负面清单”升级版》、《港澳青年内地创业》三本图书还在2018年5月赠送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并且在其美国研讨会上展示。今天发布的《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也即将由我社出版,相信该成果也一定能够成为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我建议,今天这个成果作为国家智库报告出版,争取送上两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财经院一直以来有着非常良好的合作,财经院以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出版社贡献了许多优秀的成果。顺便说一下,在去年11月,由李培林副院长主持的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智库报告评审会上,财经院被评为优秀智库报告研究单位,我们出版社也配套相应的奖金予以奖励。希望今后财经院在何院长带领下,继续推出优秀成果,我们一定做好出版服务工作。

  再次祝贺《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的发布。新年将至,值此机会也向各位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谢谢!

  夏杰长:谢谢王总代表出版社的精彩致辞,听了以后我们很受鼓舞。的的确确,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这个问题范秘书长最有发言权,从上到下都引起高度的关注。我们特别有信心,也表示感谢。

  接下来大家可能会感到惊讶,为什么请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科研处长杜处长代表他们单位致辞。大家看了这个报告就知道,这个报告除了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院作为课题完成单位,还有一个就是孙中山研究院。孙中山研究院是在我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紧密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来组建一个研究机构和智库。所以我们要请近代史所的杜处长代表单位做一个简短的致辞,有请。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科研处处长杜继东致辞 李中平 摄

  杜继东: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成果发布会。我谨代表孙中山研究院对发布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

  首先我介绍一下孙中山研究院。孙中山研究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中山市合作共建的新型智库,我们不仅研究孙中山的思想和精神,而且通过探索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地方共建的方式,致力于打造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新型智库与学术研究机构。《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就是我们孙中山研究院2018年与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合作开展的其中一项重大课题。去年我们还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展系列活动,包括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品牌的研究,举办了孙中山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席活动等。

  我们积极致力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研究,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研究内容。1917年至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撰写了《建国方略》,完整阐述了建设中国现代化的伟大理想和实施方案。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建设南方大港,这个南方大港建设就是以广州为中心,涵盖香港、澳门、中山等珠三角城市在内的宏伟的大计划。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总书记强调,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因此开展四大湾区影响力研究,不仅是深化和拓展孙中山研究的需要,也是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符合孙中山研究院建院宗旨,契合国家发展战略,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四大湾区影响力研究从影响力的角度对四大湾区及其主要城市的发展进行评估和研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数据详实,对借鉴国际经验,打造中国式湾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作为孙中山研究院成立以来推出首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何德旭院长亲自担任课题组顾问,指导课题研究。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刘彦平副主任统筹、协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都贡献了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成果出版推广工作给予出谋划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这里我代表孙中山研究院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我们带着这份支持和努力不断拓展研究院研究领域,继续创新合作方式,朝着打造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地方共建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新型智库进行努力。希望财经战略研究院以及社会各界继续支持孙中山研究院的工作和发展,也期待未来我们有更广阔深入合作。

  农历新年就要到了,在这里我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年快乐,家庭和美,万事如意。最后预祝发布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夏杰长:感谢杜处长代表孙中山研究院及近代史所做了一个简短但是很重要的致辞。

  接下来按照惯例,将是课题组对报告主要内容介绍和汇报。我们先有请报告主编刘彦平博士来做一个对主报告的介绍,有请。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报告主编刘彦平作报告 李中平 摄

  刘彦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的光临,特别是在座的领导、专家,都是国内权威级的学者,能够光临、支持、指导我们课题,真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下面我代表我们课题组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指数报告的内容,还有另两位同事一会儿向各位汇报我们报告的其它内容。

  我们报告成果共有16章,大家看到的简报里面收录了6章,包括研究背景、指数框架和分析结果、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相应的策略建议等。此外还有10章内容在这个简报里没收进来,主要是解析部分和案例研究部分,未来我们会在正式出版的书里面完整呈现。孙中山研究院和我们财经院合作选择的研究选题,也就是四大湾区的影响力研究,我想可能是和我们此前的研究经验有一定关系。我们团队已经连续出版了五部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里面有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我们出过五次。同时,在杭州举办的相关城市国际论坛上,我们连续三年发布城市影响力发展指数,在城市品牌、城市影响力研究方面略有所积淀。事实上,当前有关影响力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其中区域影响力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研究的维度。一个是经济学维度,主要聚焦研究区域规模的空间集聚和扩散以及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等;二是管理学维度,主要是将区域影响力视为区域综合发展势能开展研究,三是营销与传播学的维度,其重点是考察区域的形象影响力。综合上述的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区域影响力目前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和地区品牌、区域竞争力、区域软实力、区域形象等概念常常相互交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的研究认为,区域影响力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和认知空间范围内,一个区域在经济、创新、文旅、环境、形象等方面的竞争力、话语权、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综合体现。所以我们在考察一个区域的影响力的时候不仅要看他的统计数据,还要看一些舆情数据和第三方评测数据,;不仅要看整个区域,还要看中间的主要的城市,包括核心城市、其他主要城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构建了一个四大湾区影响力指数。指数是分为两个层次考察的,一个是湾区整体的影响力指数,叫BAII;另外就是湾区主要城市的影响力指数,BACII,中间加一个City;一级指标是同构的,都是经济、创新、文旅宜居和形象五个维度,二、三级指标有所差异,主要是因为区域和城市的统计数据和侧重点不太一样。湾区整体影响力指数我们有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湾区主要城市影响力有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两个指数分别都包含100多个数据项目。关于指数测评的样本,四大湾区大家知道,就是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还有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四大湾区的主要城市,我们选取了14个主要城市。测量方法我们采用几何平均法、以等权的方法合成数据。

  我先说一下四大湾区整体影响力指数测评的结果。从指数评价来看,影响力最强的是旧金山湾区,总分最高;其次是纽约湾区,排名第2;第3是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区的综合影响力排在第4位。其中一级指标中的经济影响力,粤港澳大湾区排名第1,这个结果让我们也感觉到非常意外,我们仔细核查、分析二三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影响力得分,主要是得益于旺盛的经济活力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口碑,但从二级指标的表现并不均衡,经济活力和经济发展口碑表现最好,排名均为第1;经济规模指标表现亦不俗,排名第2;经济绩效指标表现较差,得分仅0.25,远低于其他三大湾区,排名最末;上述4个二级指标合成经济影响力指数,得分排在了首位。创新影响力旧金山湾区第1,文旅影响力纽约湾区排第1,宜居影响力旧金山湾区得分最高,形象影响力也是旧金山排名首位。

  我们报告对四大湾区的整体影响力指数有一个比较细的总结和点评,这里我只能大概汇报下。关于旧金山湾区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经济规模有限,经济绩效显著。经济规模旧金山湾区并不占优势,它的经济总量型指标和数据在四大湾区并不占优势,但是经济绩效非常高,列第1位。经济发展口碑列第2位,表明旧金山湾区的经济发展质量非常高。二是科教资源丰富,创新产业突出。旧金山湾区素有科技湾区的美称,特别是硅谷集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三是文旅潜力巨大,口碑形象最佳。旧金山湾区在文化和旅游方面的统计数据并不是最好的,但享有极佳的口碑。四是宜居宜业并行,环境首屈一指。旧金山湾区与民生相关的经济基础、宜居口碑指标等等都是名列前茅,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繁荣与优美宜居的兼有之地。五是形象魅力非凡,形象话语均衡。在形象影响力指数的二级指标里面,旧金山湾区表现突出,也是最为均衡的。事实上在英语文献里面,在提Bay Area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特指旧金山湾区,它自己对湾区这个概念也是最重视。

  关于纽约湾区,我们也提炼了几点。第一,经济均衡发展,高端服务称雄。作为全美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神经中枢和心脏,纽约湾区发达的总部经济和种类齐全的高端专业服务部门,使其成为协调全国、影响世界的经济管理和服务中心。第二,创新实力突出,创新绩效不足。纽约湾区的创新影响力指标数据,特别是R&D占比、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人才占比、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等数据表现都很突出,但是创新绩效指标和创新口碑指标则表现较差,在四大湾区中均排名第4,这是导致纽约创新影响力的得分较低的主因。特别是发明专利数量等方面和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旧金山湾区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三,文旅冠绝全球,引领世界潮流。文旅活力、文旅影响力、设施和吸引力都排名第一,特别是国际组织数量,外国游客数量,国际会议数量还有文化产业占比等绝大多数指标数据都遥遥领先于其它三个湾区。第四是区域协同不够,湾区形象滞后。这里是说纽约湾区的区域声望,不是纽约的城市,还有待提升。实际上四大湾区,在英文的表述上并不是都叫湾区,比如纽约湾区英文叫纽约大都市区,New York Metropolitan Area,只有旧金山湾区英文也叫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东京湾区英文叫大东京区域,Greater Tokyo Area,我们国家很明确,就是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所以我们用上述英文名称来提取相应的英文舆情和口碑大数据的时候,跟它实际的声望应该是正相关的。

  粤港澳大湾区当然是我们重点考察和分析的对象,从指数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经济实力强劲,转型任务艰巨。刚才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影响力排第1,具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土地面积数据远超其他三大湾区,人口和GDP的全国占比都名列第2位, GDP总量约合1.6万亿美元,也超过旧金山湾区(0.88万亿美元),仅次于东京湾区(1.77万亿美元)和纽约湾区(1.72万亿美元)。另外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发达,吸引了70余家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银行入驻,港交所和深交所的IPO总额仅次于纽交所,位居全球第2。在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规模指标表现出众,仅次于东京湾区。其次,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活力指标排名榜首,主要得益于8%的GDP高速增长,以及高于其他三大湾区总和的空港货邮吞吐量和数倍于其他三大湾区总和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口碑更获得满分,极大带动了湾区经济影响力的提升。这个可能是我们作为大国战略推出来以后具有这么一个新闻轰动效应,聚光灯效应,能否持续,有待观察。经济绩效指标表现比较差,分值低于其它湾区,说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发达国家湾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经济绩效指标中的人均GDP、地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和营商环境排名等,粤港澳大湾区的数据均排在最后,这个我们要看到,说明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二是创新热潮涌动,基础能力不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影响力排名四大湾区的第2位。其中,创新口碑排第1位,非常强劲,创新绩效指标排名第2。然而创新基础和能力的相关指标并不突出,均排在四大湾区的末尾。所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影响力是热潮涌动,有一点声先先夺人,但我们要看到创新能力上不足。三是文旅资源丰富,协同优势未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在独特性、友善、美丽、美食等等口碑上表现不足,文化和旅游方面的活力,文旅设施等指标限制了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影响力的提升。四是湾区宜居影响力方面,粤港澳排在四大湾区的末尾,是很明显的短板。经济民生等排名靠后,绿色环境、基础设施都排在最末。所以应该对标国际标准,发力宜居建设。五是形象引人注目,品质尚待夯实。也就是说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形象口碑大多数是靠这个新闻效应表现出来的,在体验方面,还有品质的认知方面的内容都还远远不足。

  东京湾区的特点,主要是规模优势非常明显,经济口碑稍弱。政产学研协力,创新绩效突出。这是日本东京湾区一大特点。它的创新基础、创新绩效均为四大湾区第1,但是创新口碑非常低。我们发现在英文的舆情数据库里面,东京湾区的数量大多不及其他湾区,说明它的国际推广是不足的,国际推广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此外,东京湾区文旅充满活力,整体均衡欠佳。文旅活力指标和设施指标较好,但文旅吸引力和口碑比较差。生态环境绝佳,生态环境指标最好,但是口碑逊于实际。对于东京大湾区宜居性的口碑、形象反而不高。整体湾区的区域形象垫底,传播亟待加强。

  从四大湾区整体影响力指数的特征来看,旧是显著的人口集聚和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显现,创新动力澎湃,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奠基,提升区域的辐射力,以人为本,核心凸现,四大湾区都迈入到宜居建设的新阶段。当然发展水平各有所不同,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宜居建设就有很大的成长进步空间。最后是完善区域形象,助力影响力构建。四大湾区分别都是城市品牌和区域品牌标杆。

  此外,我们也设计了湾区主要城市的影响力指数。总指数的得分和排名表在我们成果简报里有,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我们选取的14个湾区主要城市样本,城市影响力排名依次是纽约、东京、香港、旧金山、深圳、圣何塞、广州、纽瓦克、横滨、奥克兰、纽黑文、澳门、川崎、布里奇波特。从城市影响力的二级指标来看,纽约的经济影响力排名第一,东京城市创新影响力排名第一,纽约的文旅影响力、宜居影响力、形象影响力都排名第一,非常强势。粤港澳大湾区的四个中心城市表现也不错,香港表现最好,排名第3,深圳经济影响力和创新影响力这14个城市里面排名第5,比较好,广州文旅影响力排名第5,与作为大湾区的文化中心的地位还是比较相符的。同时创新影响力特别是创新资源是很好的。澳门形象影响力高于总的影响力的排名。到城市影响力的二级指标,我们重点看粤港澳的话,普遍比较强的是香港,深圳产业质量非常好,经济口碑也非常好,广州就市场活力和口碑很好。澳门的市场活力、经济口碑也都比较高。创新影响力方面香港、深圳创新口碑都排名分别是第2、第3非常高,广州的创新潜力排名很高,这说明广州高校、研究院所占有很强优势,澳门的创新潜力也不错,这个报告里面都有,数据不展开细说了。

  从四大湾区主要城市影响力的特征我们发现,14个城市的影响力都处在高水平发展的阶段,差距并不是特别大。大家看14个城市5个一级指标,大体上也不是特别悬殊,说明湾区主要城市影响力进入到一个高水平发展的阶段。第二,是湾区的核心城市的影响力遥遥领先,占据城市影响力的巅峰。纽约、东京、旧金山排名都非常高,香港还不能明确说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是中心城市之一,但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影响力的标杆,得分和排名是最高的。广州、深圳、澳门也都不错。下面这个图是湾区主要城市影响力均值的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四个主要城市影响力的均值比其它湾区城市的均值明显要高。这就说明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多中心城市的布局还是有明显的优势。

  在湾区整体影响力和湾区主要城市影响力的基础上,我们也对湾区城市影响力和湾区整体影响力的关系做了一个初步的观察。我们发现,旧金山湾区是唯一一个湾区整体影响力高于其核心城市影响力的湾区,更高于其主要城市均值,证明区域形象的打造,区域影响力提升最为成功。在我们课题研究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旧金山湾区的区域治理体系最为完善发达,湾区从规划、产业、环境等方面的协同都有很规范的政府或社会治理机构,甚至这些机构的Logo设计都是一样的。湾区整体形象作为城市形象重要的背书和支撑,收到了良好的影响力绩效。

  东京湾区则是湾区整体影响力甚至低于湾区城市均值,更低于核心城市东京,就是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还是要弱一点,还是以核心城市东京,以及重要的几个工业带为发展为主,湾区整体的影响力的打造显得不足。

  纽约大湾区,有四大湾区之首的美誉,特别是纽约作为老牌的全球城市,起步最早、实力最强,纽约的城市影响力遥遥领先。在这个图中,湾区整体影响力是其次,湾区主要城市影响力均值就更低一点。这说明纽约的城市影响力对于湾区整体影响力有一定带动作用,但是带动作用有限,城市一枝独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全球城市的一个特点,它更多是全球联系,全球协调,对本区域的协调和联系作用不是太明显。同时与其它几个主要城市,纽瓦克、纽黑文互动联系也还有待改进。

  至于粤港澳大湾区,我们看香港影响力很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当中最强的。湾区整体影响力和主要城市影响均值非常接近。湾区整体形象略高于主要城市的均值。这个跟我们做的2018年度的中国城市品牌发展局指数(CBDI)是有一个很强的反差。2018年度的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指数的排名当中,因为我们也引入城市群品牌和城市品牌的对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品牌遥遥领先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品牌及其均值。也就是说,和国内城市相比,大湾区的品牌比城市品牌要高得多;但是我们和国际湾区比,大湾区的品牌比城市品牌仅仅是略微高出一点,也就是区域品牌形象在国际湾区的竞争当中还需要做很大的改进。

  概括起来说,旧金山大湾区整体形象夺冠得益于其良好的区域治理和形象打造,纽约城市影响力一枝独秀,但对区域影响力和贡献带动力不足。东京湾区整体影响力滞后于湾区内城市发展,打造湾区一体化影响力格局任重道远。粤港澳多中心优势凸现,湾区影响力整体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最后,我们在指数研究、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也做了一个做了总结,时间关系,我简单点一下。

  优势方面,主要是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在腹地、产业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强的优势。经济活力旺盛,集聚效应显著。各级政府共同推动湾区形象脱颖而出,湾区形象我们之所以在国际应用当中占据那么高,跟我们各级政府,从中央政府从粤港澳三地政府的大力、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科技创新条件充分,具备全球创新高地潜能。文化资源互补性强,同一性和多样性兼具。

  劣势方面,还是存在的。最突出的制度体系不一,一个区域,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三种货币体系。内部协调是有困难的。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中心城市缺乏综合实力,四个中心城市虽各有所长,比如香港的金融优势和国际贸易优势,专业服务优势,深圳是产业优势、金融优势和创新优势,广州在国际贸易、科教、文化方面的优势,以及澳门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方面具有的优势,等等。但是四个城市跟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相比,综合实力还不是无懈可击,尚未达到综合优势和全面成熟的程度。所以说我们既有多中心的优势,也对资源整合带来一些不利因素。此外交通网络功能有待完善,港陆空交通有待强化,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进展,港珠澳大桥等等。文化交流沟通不畅,湾区软实力有待提升。虽然都是岭南文化根基,文化同根同源,实际上在文化理念、价值理念还有文化风格上还是有很大差别。

  从机会角度来说,湾区的集聚效益日益显现,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有一个激励效应在里面。同时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当前随着“一带一路”行动的深化,贸易便利度的深化提速对大湾区发展有所助益。双创持续升级,对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协同创新体系、完善产业链体系以及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同时国家经济发展空间全面优化,除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我们还有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还有各种自贸区,腹地效应会进一步优化。

  当然,存在很多挑战,一个是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整体不确定性很高,还有一个大家经常讨论的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粤港澳大湾区又是我们重要的中国制造的基地。可能会受到影响,经济发展会面临一些挑战。还有说道高质量发展,当前国际一流的湾区无一不是以人为本的宜居典范,粤港澳大湾区跟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是华人优质生活圈,相对来说非常好,但是跟国际成熟的一流的湾区相比,我们宜居环境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此外,环境协同治理压力大,国内外城市群竞争激烈,以及湾区吸引力有待加强等。现在像长三角以及呼之欲出的环杭州湾大湾区,还有海南自贸区,北部湾等等重要国家战略空间的建设,都存在一个资源争夺、区域之间竞争,更何况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就是要参与和国际湾区的景恒,所以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在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吸引力方面存在着很多的挑战。

  以上是我简要的汇报。这个课题研究难度大、任务重,我们自身眼界和能力,以及课题的成果肯定还存在很多不足,请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夏杰长:彦平博士讲得特别清晰,表达的能突出重点。下面我们请报告的合作研究方,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海洋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方方教授,也是报告的副主编作一个专题汇报。时间原因,请各位控制在13分钟左右。谢谢。

  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海洋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报告副主编王方方作报告 李中平 摄

  王方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首先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作为华南地区一所财经类大学能够参与此次重量级的成果发布会,而且能够作为一个主要成员,代表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这样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我接着刘主编在全面、细致对四大湾区报告的剖解之后,侧重于对四大湾区建设的经验做一个介绍。以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三大湾区目前发展的经验梳理。二是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的经验总结。

  从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历史经验看,我们基本上可以梳理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1世纪30年代之间的初始形成,30年代到80年代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以及80年代至今的成熟稳固阶段。

  初始阶段基本上有这样几个经验。第一,是以经济中心的形成开始,初具规模的经济中心向外辐射,对周边的一些非核心区伴随工业化进程呈现逐渐扩散的效应。

  第二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湾区建设的一个关键。无论是陆运、水运,都是在水陆互补的这样一个交通建设过程当中,对湾区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补充。

  第三方面,各地湾区区域空间格局的重要性。各地政府并不仅仅依靠发挥市场作用让湾区自由发展成熟的,而是更合理地规划了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发展格局,发挥了1+1大于2的效果。

  第四方面,在区域联动的公共治理方面,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湾区的公共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看到,第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之后,中心城市有衰落的迹象,郊区迅速发展,这个时候中心城区的经济功能在郊区要素逐渐集中的过程中,发生了多中心城市群共同治理的趋势。

  第二,创新型制造业升级和优化的过程,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大量出现了高科技产业的支撑,中心城市的金融业、高端服务业开始变为主要的经济发展动力。

  第三,湾区各大城市的城市优势和特色,根据各自的治理和定位因地制宜,发展开始出现协同效应。

  第四,湾区发展,伴随城市群科学规划,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开始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成熟稳固阶段我们看到,第一方面,作为高新科技的产业的主要部分,信息产业开始成为湾区经济的亮点,制造业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

  第二方面,立体复合型的交通网络作为支架,产业协同合作作为支柱,对外开放作为发展窗口,包容创新精神作为指导成为湾区的总体特征。

  第三方面,三大湾区都有各自根据自己的现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我们应该根据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各自发展的一些经验,去思考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例如纽约湾区,根据刚才的经验总结,我们看到在区域交通的协同分工上,在超前规划和重视创新的举措方面,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一直在不断借鉴。比如纽约和新泽西的港务发展,纽约港务局在当时区域交通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规划职能和科学空间的协调职能,以及当地政府公共治理的融资方面,在私有企业引入共同致力发展的作用发挥上是非常重要的,给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站到国家高度成立三地联合发展小组,共同改革和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启发。

  同时,从产业升级当中,我们看到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实际上抓住了18世纪、19世纪以及二战以后国际贸易中心、制造业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历史机遇,所以他们才在每个时代机遇点上紧抓时代步伐,引领世界。今天在金融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呈现鲜明特征,在我们国家政府高效协同的支持下,我们国家必然能够抓住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布局。比如“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呈现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体制,但世界最终需求已经转移到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市场上,我们跟港澳的这种协同关系,实际上打通了我们和世界内外贸、内外经济一体化的格局,粤港澳大湾区正是承载了这样的功能和使命。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道路上,除港澳地区之外,还有更多的内部城市可以连接内地和海外的产业、贸易、金融以及各个科技产业。所以我们能够在这种背景下打造多格局、多层次、多领域的现代产业体系。

  区域发展当中,我们建立公路、铁路为主体,其它交通协同发展的交通网络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大字型和目字型的水陆空交通格局,无论是从海运还是空运,就像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规模一样,其交通能力在四大湾区居首。我们虽然处于最新的湾区发展格局,但是我们发展之快,基础设施之好,也是我们目前的优势。

  未来发展,我们应该在内地和国际的连接上发挥我们现在“两制”之力,让异质化的特区、关税区、货币区,坚持精准定位,产业错位合作发展,一定能够把资源禀赋的优势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我们有交通网络的成熟发展经验,在通关效率不断提高与港澳两个体制下,我们充分通过三个自贸片区的粤港澳合作试点,已经实现了单一窗口和分线管理等方面的充分通启,实现了制度上的互联互通。比如人才集聚与流通方面,为实现人才互联互通,各城市各举创新,根据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在历史上的人才创新举措,充分运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集聚当中,效果显著。最后就是加强顶层设计与协同建设,实现规划互联互通,三地的政府、半官方组织以及相应的社会团体充分融合,成立互联互通的协调机制小组,相信能够在未来的快速发展的大时代,我们粤港澳大湾区一定可以在世界三大湾区经验积累基础之上发展得更快更好。

  谢谢各位。

  夏杰长:特别感谢王方方教授,时间把控得特别好,讲得特别的清晰。接下来要请出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这部报告的副主编李超博士做一个专题汇报。大家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报告副主编李超作报告 李中平 摄

  李超:因为时间关系,我就直奔主题。

  首先我按照课题组的分工,通过将粤港澳大湾区对标其它三大湾区,将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劣势简单汇报一下。

  首先从湾区的区域结构来看,通过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梳理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有高地、缺腹地典型区域。从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表现来看,深圳、香港、广州、佛山、澳门、东莞分列全国第1、2、5、11、12、14位。但是从区域的变异系数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广东省域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变异系数,却位居全国第26位。并且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差距仍在扩大,省域内增幅的极差在扩大。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粤港澳大湾区有高地,但是我们的周边地区腹地比较薄弱。这是区域的总体情况。

  其次,从产业结构的情况来看,我们是有制造业的优势,珠三角是全球的世界工厂,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及输变电设备、通用专用机械、航空等装备制造业,以及石油化工、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纺织建材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服务业是我们的短板。从三大产业的比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为62.2%,纽约湾区为89.4%,东京湾区为82.3%,旧金山湾区为82.8%。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产比重,远远低于纽约、东京和旧金山湾区。从客房出租率来看,将广州对标其它的东京和纽约、旧金山,我们的广州客房出租率明显偏低。从外籍旅客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每年的外籍旅客人次169万次,纽约湾区为5200万人次,东京湾区为556万人次,旧金山湾区为1651万人次,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要远远落后纽约、东京湾和旧金山湾区。从旅游的著名的门户网站猫途鹰评论解析发现,广州、香港、澳门的评论数要远远低于纽约、东京、旧金山。产业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还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前端后端都是我们的弱势。我们的优势主要在底端的制造业,刘老师刚才介绍过,港口吞吐量这块,粤港澳大湾区几乎对其它三大湾区形成了碾压之势,可以说制造业相对而言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但是微笑曲线的前端和后端都是我们的弱势。“前店后厂”模式,实现了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但并未完成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研发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比重为2.1%,远远低于其它三大湾区及核心城市。横向对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水平还要远低于北京和上海。销售这块,同样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短板。所以前店后厂模式,在未来可能会有相对的改进和提高。

  从宜居城市建设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还相对较弱。以2017年大型音乐会的数量为例,粤港澳大湾区大型音乐会有63次,通过对标纽约、旧金山湾区,我们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宜居这块,特别是文化方面也是我们的短板之一。

  从未来发展来看,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预期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将在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从未来改革任务来看,未来可能会面临如下几个改革走向和机遇。

  第一,土地招拍挂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为什么要提这个重点?因为1987年12月1日,第一次土地拍卖发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2002年招拍挂制度开始在全国推广。今后土地制度改革这块也是中国改革的一个重点任务,这也是我们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推进的重点领域。

  从现实情况来看,通过我们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澳门大学的横清校区,通过澳门租用珠海的土地进行改革,这也是一个试点之一。再就是深汕特合区。这个特合区还有一个重要的示范意义,就是特合区取得的政府土地出让的净收益,只按12%的比例分配给汕尾市。但是据我们的调研了解,事实上汕尾市将所取得的土地收益收入在2011年到2015年全部返还特合区,这也是区域合作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示范。此外,深圳和东莞之间有一个租赁房的改革试点,就是因为深圳的房价比较高、供需矛盾强烈。通过在东莞建租赁房,把深圳的常住居民在东莞通过租赁房异地安置,这也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改革探索之一。房地产领域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改革重点。从我们从一线城市成交土地楼面价来看,我们的住宅用地楼面价,一线城市平均7908元,而同时期我们工业用地楼面价是562元,他们大约是有15倍的价格差异,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的价格差异,以及国有用地与集体用地的准入差异,是当前房地产领域改革的一个重点难点,这个也是我们粤港澳大湾区义不容辞的任务。

  第二就是户籍制度改革,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州、深圳都是外籍人士比较集中的地区,港澳台人士比较多,也还包括数量庞大的非洲裔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广东作为外来人口大省,如何解决“洼地效应”问题? 也是需要重点推进的改革领域之一。

  第三是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指出,要“在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事实上,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已经存在两个自由贸易港,香港和澳门。怎么通过自由贸易港,还有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先试,来为内地提供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供给,也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改革方向。

  最后是“一国两制”。2018年8月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当时有一个重要的提法,就是要粤港澳大湾区“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如何利用一国两制进行深入探索,提供一个区域合作的示范,特别是提供与台湾合作的经验,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探索的重要领域。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简要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夏杰长:李超博士同样的时间把控得特别好,几张图表把问题讲得特别精炼和清晰。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专家评议。首先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的名誉会长范恒山教授做专家评议发言,范教授在这方面是特别的权威,有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范恒山发言 李中平 摄

  范恒山:

  大家好!感谢何院长、夏院长邀请我参加这么好的一个研讨会!

  大家知道,所谓湾区是说面向大海,有一个或者若干个海湾或者若干岛屿组成的区域,由于它的地理和资源等方面的因素所带来的开放性、集聚性和便利性,所以使湾区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适宜的地区。跟湾区密切相关的城市、港口等等,也成了我们实行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条件。从结果上看,湾区往往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我们推进全面创新的引领者。相应地,这里往往集聚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世界一流的城市。我研究全世界相对发展比较好的湾区有七、八个,最典型的就是刚才大家谈到的纽约、东京、旧金山湾区。我们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出来以后,我们叫后来居上,在某些方面我们是居上的,叫一发冲天,现在已经可以跟其他三个湾区可以比肩了。所以在这么一个情势下,我们中国社科院的课题组联合孙中山研究院,推出了这么一个好的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我简要学习了一下这个报告,这个成果简报不是一个完本,你们只提供了其中五、六章的内容和架构,但是感觉这个报告质量还是挺好的,我琢磨是不是有这么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湾区影响力报告在大量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四大湾区的衍生、发展,从这样一个分析入手,到影响力评估的依据、指标体系、方法,再到四大湾区整体的影响力和四大湾区一些重要城市的影响力的具体评估,最后切入到整个湾区发展的展望和建议。整体思路完整,逻辑性很强,有的资料也比较丰富,有一些科学的概括和创新的观点。所以,很不容易!我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谈的比较多,也做过一些研究,也参与了我们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相关工作,所以我知道这个问题的困难性,不容易!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特点,我觉得在指数的选择上体现了逻辑和实证的有机结合。现在所提取的6个指标,无论是湾区的影响力也好,还是城市的影响力也好,提取的一级指标有6个,经济、文化、创新、旅游、宜居、形象,总体是既有理论逻辑的角度,是衡量一个湾区发展、创新、活力这些关键的指标,在逻辑上是说得过去的。同时,它也是我们实际中间所需要特别着力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个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我觉得体现了逻辑和实证的有机结合。我一直在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协调,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估计你们做这个报告的时候,这个数据采集很难,怎么体现协调?所以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指标,现在报告里还没有这个,但是其它方面能体现,比如创新度、宜居度,都能体现出协调的色彩。不协调,创新就会受影响。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有数据的支撑,把协调作为一个主要的一级指标来体现,那这个是更好的了。当然现在你们做的这个已经很不错了。

  第三个特点,我觉得湾区影响力报告把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放到了突出位置,体现了以我为主和为国家决策服务的要求,非常必要,也十分恰当。而且我注意到,其中的一些分析,对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包括刚才刘教授讲的有利条件和不足之处,或者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面对的挑战,这些分析都有不少亮点。所以对我们实际过程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有好处的。我们理论就是为实践服务的,不是在书斋里面弄一本书出来,那就是我们的成果。如果一本厚厚的书束之高阁是没有意义的。报告这点抓得很准,体现为国家决策服务,也体现了以我为主的意识。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社科院,研究这些问题当然最终还是要体现以我为主。这是第三个特点。

  第四个特点,我认为这个影响力报告,总体上在理论分析与直观感受,理性分析或者理论分析与直观感受,或者说数据结论和心理的评价之间,体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契合性。我们很多的情况下,往往理论上的概括或者逻辑上的分析,跟人们的心理预期不那么契合,差距很大。你说如何如何,我没有感受得到。在我们决策中也经常遇到这个。比如这些年我们“放管服”的力度很大,但是有时候实际工作一线的企业人员感受不那么深刻。比如减税,我们按我们实际的操作,每年都是减税8千亿到1万亿,到这样一个状况,有的时候甚至超过这个。还有审批项目的减少,我们说本届政府减了多少多少,即实际上从我们来讲,发改委的角度其实减了不少,但是企业感受不到,说你减了那么多税,怎么到我们这儿没有体会呢?所以还有差距。看看是哪里给你梗住了。但是这个报告总体评价和我们心理的评价大体是一致的,这个很难得!评估很多是运用数据做出来的,有些可能心理的东西不能放到这里面去,但是结果能跟这个结合起来就不容易。

  所以说,我这个四点看法,就说明我们这个课题组的研究是深入的,论证是科学的,所以很不容易。

  如果我要提一些建议的话,刚才讲了,我们的报告的目的主要还是为我们服务,特别是对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怎么推进,需要有一些科学的建议。这个报告下一步完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把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优势、劣势、困难、挑战、机遇这些讲得更准一些。刚才我注意到这些报告有些问题是点出来了。那么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问题在哪里?为什么我刚才说要讲协调?我也是对着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实际来说的。粤港澳大湾区也好,原来的珠三角也好,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个提高他的协同性问题,协调性问题。在厘清我们跟其它地区面对利益上的天然形成的隔离,或者是相互掣肘这样的问题以外,粤港澳地区有体制上、制度上的原因。你们刚才讲,一国两制,三关税区、三货币体系,三法律体系,你们还没有注意到有四个中心城市,其它地方都是一个中心城市。特别像旧金山,它那个城市,你刚才分析他的城市的时候,它那个城市一般不算多少个城市,什么圣何塞这些,就是一个小地方,但是我们的城市一个就是一个,香港那么大,澳门那么大,深圳那么大,广州那么大,别的地方就是一中心,一城市,我们粤港澳是四个中心城市,你要把这四个中心城市在不同的制度体系下还要扭一块儿、形成协调,是我们的难点所在,也是我们的智慧所在。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粤港澳大湾区就能像我说的那样,一飞冲天。现在的难点在这里,这些问题怎么分析的更深入一些?特别是要找出路,这方面还不够。所以我希望你们在这些问题上可以更深入一些。我曾经写过一些文章,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办法,我不讲了,大家可以查资料。

  第二,我希望你们在在研究学者文献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政府部门的一些重要的信息。我看了你们的参考材料,大体都是高校老师写的东西,很重要。但是高校老师有一部分掌握的资讯是有限的,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思路来自政府部门,所以你们一定要注意,政府部门是怎么说的,湾区是怎么定位的,优点是什么,劣势是什么,对各个城市是怎么分工的,等等。包括我们要构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科技走廊这些东西,你都要了解得很细。不能够仅仅就学者的分析作为我们的依据。事实上很多学者不一定有你们能够有这么全面的视角看这些问,所以一定要把事情掌握得更全面一些。这样你们这个报告就非常有参考价值了,这就是我今天的一些看法。谢谢!

  夏杰长:谢谢范秘书长!因为我们范教授长期在政府部门的第一线,做过多年国家发改委地区司的司长,对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后来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是特别的有亲身的体会,所以这些意见和建议非常非常中肯,对我们课题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报告,是特别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所以刘彦平你们下次可以把这些意见吸收进去。

  接下来我们请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周凯教授做一个评议发言。大家欢迎。

  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南京大学安高文化科技研究院院长周凯发言 李中平 摄

  周凯:

  在座各位,各位专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报告的发布。

  实际上大湾区的影响力报告我是第一次,之前参加过几场关于城市营销报告的会议。从这几场会议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视角比过去更加聚焦提升。第二从体系上也更加完善。

  我们知道对一个地区的评估,它的指标体系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次刚才说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一共是100多个,一级五个,从一级的权重的设计来讲,至少我们从政府和社会的需求是觉得应该是比较契合的。这是第一个方面。三级指标的设定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测量结果的精准性。

  这是前面的花絮。从内容我想表达几点:

  第一,报告的选题和题材可能在国内有各种文章,但是从一个完整体系的报告形式,据我所知是第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第二,各个地方政府都是在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但是没有站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高度,了解地方经济所占的历史坐标以及经济社会坐标点。这个报告或可提供一个参照体系。

  第三,未来发展,因为中国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户籍制度,产业布局,财税等等,区域分割是比较明显的。而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产业协同、人才、物流、资金流的通畅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以一种大湾区的视角,以城市群、城市带的高位角度,给每座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定位一个坐标点,将是一个完善产业协调的基础框架。

  第四,关于文化旅游,粤港澳的经济实力很强,在我们看来文化旅游发展的层级尚处于一个初级版本,换句话说,服务业及其文旅还没有达到我们真正的3.0版本。

  第五,当下大家都知道目前经济状况,经济下行趋势,而粤港澳湾区的部分地区是以制造业为主,所以,有没有可能对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下行影响?这也是我们要通盘考虑的,经济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宜居影响力等等。

  第六,常规角度来说,虽然我们举了四大湾区,真正在世界上有知名度、传播力强是前面三个,我们粤港澳可能在传播方面比较弱,虽然有一些指标方面好像已经在名列前茅,但是从整体的世界影响力而言,恐怕还有一些距离。报告中如果能有专门的章节,好好研究一下,作为这个湾区的整体传播力。这对当地的招商引资利好,一个优越的营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第七,关于旅游。过去我们有个词大家都在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更多布局什么?仅限于一个省、一个市?如果以大湾区的视角规划设计全域旅游,有没有可能?谁来牵头?之前很多省市的资源配给是重置低效的,不是最优化的。

  最后我要说,现在这份报告每个点面基本都有了,比较全面,有没有可能再深化一些,作为地方政府未来制定“十四五”计划的纲要蓝本,那就更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时间关系,我今天暂说这么多,供大家指正。谢谢!

  夏杰长:谢谢周凯教授的精彩评议、发言。从传播,从文旅的视角,从地方的切实需要这个视角,对刘彦平团队的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很有针对性的建议。课题组下次报告修改的时候注意吸收。

  接下来我们要请出赵峥研究员,他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大家欢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赵峥发言 李中平 摄

  赵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还是向报告的成功发布表示祝贺。当前,我们国家已经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行了部署,包括各个城市的中心功能及发展定位都有了明确的战略安排。同时,相应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也日益增多起来。但总的来看,从影响力的角度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问题还相对较少,我相信我们这个成果将对整个国家宏观战略研究具有非常有益的补充价值,也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

  我注意到这个报告封面上标注的是2018,我想课题组可能还会在未来几年内陆续编制这个报告。在这里,我从长期编制报告的角度提三点建议,主要包括“三个关系”,供课题组参考:

  第一,注意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关注湾区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事实上,我们课题组的这份报告中已经体现出很多湾区与国家的关系内容。比如,我们选取的具体的影响力评价指标,里面有全球创新指数指标。这样的指数往往只有国家层面的,一般都没有具体到城市或者湾区的评价,我们研究工作中用国家指标做了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湾区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未来,我们的研究应该从战略层面,更加重视这个关系!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加强湾区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研究,从人类历史变革中,内陆经济向海洋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过程中,研究湾区在实现陆海统筹,既面向海洋,又带动内陆发展,推动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作用中探讨湾区发展的国家意义。

  二是从今天的湾区承载什么样的国家使命和任务的角度,研究湾区和国家发展的关系。刚才课题组刘彦平组长讲到,课题组认为粤港澳湾区一国两制,三种关税,可能是提升湾区影响力一种劣势。但我认为,粤港澳湾区的这一现实条件,应该辩证来看,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实际赋予粤港澳湾区更多利用自身条件,进一步带动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使命。这个在未来研究中要充分的体现。

  同时,探讨湾区与国家的关系还有一个小建议。可以考虑把纽约湾区扩大一下空间城市的样本量。实际上,纽约湾区不仅仅是围绕纽约城的一个狭义的“中心-外围”概念。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广义上的纽约湾区可以延伸到波士华整个的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诸多中心城市,这样比较,对粤港澳大湾区可能更具有参考意义。比如波士顿对应深圳,香港对应纽约等,都具有很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第二,注意从城市功能的层面,关注一专与多能的关系。我注意到报告研究东京、纽约、旧金山湾区更多凸现某一方面的功能。这是对的,也有助于鲜明的体现其影响力。但我也希望更多关注湾区功能融合的新趋势、新变化。2017年布魯金斯学会曾经发布了“美国大都市科技创新,强者愈强”的报告。重点讲了纽约在科技创新功能方面的进展。在2013-2015年科技创新行业,包括大数据,数据存储,计算机行业的就业人口增长了6.1%,在全美大城市中都名列前茅。纽约在不断推进功能融合,特别注重把金融功能、文化功能与科技功能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其自身影响力,这也值得我们给予关注。

  第三,注意从指标评价的层面,关注关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我们的报告对湾区影响力有很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宜居、旅游、文化、科技创新等等。但是咱们后面提的政策建议,但显得更加宽泛一些。我个人认为,做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本身,还是要关注评价的过程,包括设定目标,检测进展,提出改进措施等。因此,我建议课题组围绕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粤港澳湾区发展的目标研究,同时根据相应目标,研究实现目标的路线图,包括完善区域治理机制、培育发展动能等。评价本身不是目的,更好的促进湾区发展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以上三点思考和建议,供参考。谢谢大家。

  夏杰长:赵峥教授他来自国务院发展中心公共研究管理研究所,对机制的问题讲得很有启发。范秘书长也讲了一个问题,三个关税区,三种不同货币,从理论上讲交易成本就高了。交易成本高了以后有一个致力于协调的问题,因为这个跟其它三个湾区不一样,其它的三个湾区实际上从制度来讲是无缝对接,咱们有三个关税区,三个货币制度,再加上一国两制这个更大的制度,这个治理起来、协调起来怎么办,真是有别于其它三个湾区的很值得研究的一个独到的视角。

  接下来我们要请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黄江松女士。大家欢迎。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黄江松发言 李中平 摄

  黄江松: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参加今天的成果发布会,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向课题组学习,向各位专家学习的机会。下面我主要从宜居城市这个角度谈谈对这个报告的看法。

  课题组在报告当中对于五个一级指标关系的表述是这样的:创新影响力、形象传播影响力是推动指数,文旅影响力是特征指数,经济影响力是基础的指数。还有一点关于宜居,宜居影响力是趋势指数。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有比较深的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北京市的2004版总体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建设宜居城市,提出的时候社会各界的议论是非常多的。十几年下来,我们国内的许多城市基本上各大城市,包括中小城市,都把宜居城市的建设作为自己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从中央来看,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是把宜居城市的建设作为我们城市发展的一个总的战略。

  从国际上来看,主要是看美国对于宜居城市和城市发展关系的理论上的研究。从美国城市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的专家研究来看,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他们提出一个观点,叫做城市增长宜居环境决定论,即城市增长和宜居环境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著名的城市问题权威专家乔尔.科特金认为,在工业时代产业选址的首要原则是取决于是否靠近港口、铁路或矿山等原材料产地,在数字时代,人已成为新时代下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最核心,人的智慧在哪里集中,财富就在哪里聚集,这种趋势日益增强,这就是新地理逻辑。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创意创新人才在选择区位的时候,最看中的是一个城市的、区域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高的城市更能吸引人才。

  我们现在国内也有一些专家提出地方品质驱动论。我们现在城市发展到了由以往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地方品质驱动的阶段。我们从课题组四大湾区的影响力评价结果来看,粤港澳弯曲在宜居这方面短板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5个一级指标之中,宜居这个指标的表现是最差的。在宜居的二级指标绿色环境、和基础设施这两项又是最差的。从城市来看,课题组评价的14个弯曲主要城市,从城市的宜居影响力看,广州是在14个城市当中排名倒属第一,排名倒数第二的是澳门,香港的表现比较好。宜居的二级指标,最后甩尾都是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这几个城市。宜居基础最差的是澳门,倒数第二是广州,倒数第三是深圳。宜居成本方面,最差的是深圳,环境最差的是广州,澳门也是倒数第四。宜居对于一个城市增长的关系重要性来看,粤港澳湾区的确需要在宜居环境这方面继续发力。

  围绕这个,对于我们下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我有两个小的建议:

  第一,宜居影响力指标上我注意到,宜居基础设施的四个指标关注的就是说两个东西,一个是铁路,一个是市内的道路,这几个指标对于评价它的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是面窄了一些。尤其是我们处于网络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还有一点小的建议,刚才几位报告的交流,粤港澳大湾区的下一步对策建议,包括劣势这方面,在对于粤港澳湾区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怎么提高宜居水平,应该有更多的笔墨关注这个方面。

  我的发言到这里。谢谢大家。

  夏杰长:非常感谢黄江松女士对于报告的评价和好的建议,她来自北京行政学院,把北京跟我们四大湾区做一个对标。我的印象很深刻,北京提出要建设世界城市,当时我在北京市委党校也讲了课,那次就是北京市委组织部组织干部学习如何迈向世界城市,我重点是讲世界城市的标杆之一,就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区。这是美国著名城市经济专家萨森的一个命题。真正的全球城市我们理解为三个半,纽约、东京、伦敦,那半个是巴黎。这几个全球城市就是高端生产型服务业的聚集区,比如金融、创意、信息、航运等等,当然也包括国际商务和专业服务。

  我印象当中还有一个很深的,就是世界城市一定是宜居城市。北京雾霾、沙尘暴都是很厉害的,所以至少从民众的角度,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宜居城市的指标好像都不认可。由此我们引发一个问题,什么是宜居城市?刚才我们黄教授讲到北京宜居城市的问题。实际上我个人认同黄江松教授讲的北京的宜居问题,因为宜居不仅仅是生态环境,还包括公共服务,包括孩子上学,包括通勤时间,包括人均居住面积等等,都是我们宜居城市的评判指标。由此想到粤港澳大湾区,我跟刘彦平他们都到澳门做过调研和项目,澳门的人均密度特别大,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澳门实际上真的很宜居的。你要说人口密度低,非常广袤的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肯定是最低的,能说澳门宜居程度不如西北人口稀少的地区吗?所以彦平你们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宜居方面好像不如前面几个湾区,是否要审慎认知。

  我们还有一位评议专家,工业经济所的黄群慧教授,他下午有别的重要活动,正在赶过来,马上到,我们就先把互动环节和研讨环节前置。一个会开得成功还是不成功,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有没有互动和讨论。

  李超刚才讲的时候有几张图表,但是总得来说不解渴,还没有细分下去。我自己没搞明白的一件事情,比如四个中心城市在一个湾区,各有其城市的功能,这种状况跟前面那三个湾区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东京湾区就东京一个大城市,纽约湾区就是纽约一个大城市。你说四个中心城市,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到底是发挥合力作用还是存在潜在的冲突、不协调的因素?以及报告对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影响力的评估,你再评判一下。

  李超:我简要回应一下。刚才您提的意见都非常好,我想补充一下:

  第一,夏老师刚才这个问题,我们的报告谈宜居,主要是有一个参照系,我们在四大湾区的对比中谈宜居。粤港澳在国内比宜居还是可以的,包括社会管理体系,宜居服务能力等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参照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提升空间还是比较大,所以参照系不一样。我们对标的是世界三大湾区,差距还是很大的。

  第二,宜居跟人群也有关系。我打个比方,我在西藏工作,援藏一年半刚回来。每个人群对宜居的评价也不一样。拉萨是比较艰苦,四省藏区都有一些藏族同胞,他们认为拉萨就是他们的中心,他们认为拉萨最宜居。内地人过去的时候高原反应非常难受。人群不一样,我同意今天专家的的发言,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建设华人世界的宜居社区、宜居社会,整个华人社会的宜居典范,这是一个目标。比如我们宜居水平再怎么高,对西方人的吸引力还是有限的,包括饮食习惯,包括气温高,包括很多西方人可能是受不了的,会作为一个旅游的目的地,可能不会当作宜居的聚居地。

  刘彦平:计既然是讨论,我也抛砖引玉一下。刚才范恒山秘书长提出来一个命题,就是在粤港澳制度不同,多中心的条件下,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如何加强协调的问题,是考验智慧而且必须要解决的。这个其实我们做课题研究的时候,在很长时间在琢磨这个问题。报告里面有一些思考还不成熟就没写进去。最近我们注意到广东开始重视建设人文大湾区的问题,这个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应该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比如我们在粤港澳三地听粤剧、品广东的美食,还有听到的广东的方言,感到文化的一致性。但其实它的文化落差很大,差异性很大。香港是英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澳门是南欧、葡萄牙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广东是内地的文化。所以文化观念和价值,还有文化的风格其实是存在的很大的不同。在制度的刚性约束下,比如说关税制度,法律制度、金融制度等的协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但是文化可以先行,文化认同先行,文化创意发展合作先行,我们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关于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我们还在探讨当中,没有写入报告,但我们感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当中,有两个城市具备文化协调的资质、资格,一个是澳门,澳门建设旅游休闲中心,同时也是葡语国家与中国的经贸交流的平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城区,同时还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新城市网络美食之都的资格,同时拥有两个世界级的文化品牌,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当中是非常突出的。加上澳门精致的文化的特色,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文化方面是比较有优势的,也符合澳门的战略定位。另外一个就是广州。广州是珠三角的文化中心,是岭南文化的一个发源地和领袖城市,也是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和文化产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欧洲有一个城市文化机制,就是欧洲文化之都的评选,这是很好的城市激励机制。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文化协同,也需要这样一个机制,就是大湾区文化之都。当然,这要看谁具备更好的文化的协调力和使命担当意识。总之,文化先行,率先打造人文大湾区,人心相通、文化认同,未来对制度的协同,治理的协同,会创造无限的便利条件。

  夏杰长:刘彦平讲的湾区城市之间的协调和治理,人文相通是非常重要的,这点我特别认同。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两个城市也许地理位置特别的接近,但是由于人文环境不同,特别是产业链配套和要求不一样,即使拉郎配式的捆绑在一起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群。我们有这种成功的案例,比如上海跟苏州以及周边的昆山,他们从人文上讲是相通的,协调起来成本就很低。另外在某一个城市群,尽管地理位置上讲,也许就是50公里,60公里,而且从产业发展来讲也有一定的互补性。但是由于这个城市群之间这两个城市属于不同的人文、文化分支,他们协调起来就特别难,我非常同意刘彦平老师讲的观点。由此我们推测,四个中心城市是不是从人文交流、交融的角度来讲,比如香港,可能跟深圳,从人文相通的角度来讲,要相对香港跟广州人文交流和相通,是不是要难度更低一点?比如在深圳,香港通过设立几个大学的分校或者是校区。大家都知道,大学校园是这种人文交流的载体,也是文化沟通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刘彦平博士,你思考一下,给大家回答一下。

  刘彦平:夏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确实是意义重大,不光是一个区域内,您刚才说临近地区文化不同,间接传导到产业的融合上的阻力。我十年去美国访学,在明尼苏达州,美国传统的最大贸易伙伴是加拿大,而当时明尼苏达州最大的贸易伙伴却是瑞典。双城地区早期的移民很多来自瑞典、北欧,所以那个州的棒球队叫维京队,这就是文化纽带,地理上不接近,但是因为有文化的关联,导致经贸联系更强。粤港澳属于同一文化和地理区域,整合的力量应该更强。

  您提到的香港和深圳的文化的整合,我觉得因为深圳的长处也是金融、创新,以及制造业,这两个强强联手就是在经济、金融和创新方面的强强联手。我倒是觉得港澳和广州的联手,作为区域文化治理的中坚力量,合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协调,可能比港深的文化整合更具有区域层面的意义。

  夏杰长:你刚才讲的这个问题,以广州为纽带串起香港和澳门的文化治理体系,让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文湾区建设方面方面有更大的建树,这是一个新观点,但是也是一个新课题。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

  接下来,我们请黄群慧所长做一个总结性的评议发言,大家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群慧发言 李中平 摄

  黄群慧

  谢谢夏院长,非常感谢课题组给我这个学习机会,但是还是没学全。之所以敢来,是因为我一周前从夏院长那里要了课题组的报告,真的是认真学习了。所以虽然晚点了,但是也敢来。学习之后谈点感想。

  第一,这个报告是一个非常超前,而且将来会有很大影响的超前性的研究。目前真正有深度的研究,从国际、国内进行比较的这种研究并不是太多。广州那边已经有了一个粤港澳蓝皮书,但是能够从纽约、旧金山、东京和粤港澳四个大湾区进行比较,而且有很完整的科学的评价的体系,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科学的评价方法,把四个湾区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使大家都知道每个湾区的长处、短处,或者将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完整的评价,这个在国内、国际上都是少有的。这个会议被列为我们财经战略院的重大成果发布会,是名副其实的,这项研究是属于重大的成果。

  第二,我读下来这份报告,资料非常详实,我也认为这个评价体系非常完整。能够真正的从一个湾区的影响力,来细分出一系列指标,包括了许多方面,又把这个评价体系应用到四个世界上的最大的湾区来做,是非常有挑战性的的研究项目。从资料性角度来说,也是很值得媒体还和学者收藏的资料性的报告。因为我们做研究一般会知道纽约等城市的一些资料,或者旧金山的、东京的包括粤港澳单独的报告,都会有,但是真正做这么一个系统构架下、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下做出完整影响力评价的,这个还是第一份。

  第三,虽然叫做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但我们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还是大家最关心的。这个概念是我们最近几年刚刚提出和强调的,也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这个报告通过这种比较细致的指标对比,通过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的比较,能够从中分析我们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加明确我们的发展方向,所以对于这个报告,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有政策指导意义,包括对我们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周香港还有一个工商团队,专门到我们社科院来拜访、访问,专门请了几位学者讲粤港澳大湾区的问题。中央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很高,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创新的中心、全球科创中心来推进。而且还要从“一带一路”行动的角度来推进建设。从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其他国家若干重大的战略视角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都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直研究区域经济,粤港澳湾区基于评价比较,我们会得到一些结论。比如作为创新中心,我们对国际科创中心谈得很多,现在长三角、上海这边在打造,北京这边也在打造,雄安也在提,都在做。但是现在粤港澳也在提建设科创中心,我个人认为粤港澳将来通过三方的合作,在打造科创中心或者世界科创中心方面可能更有发展前景一点。我们现在提我们国家是一个创新发展阶段,或者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阶段,所有问题解决,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科技创新。从区域、生产力要素布局和区域布局来看,现在最重要的无非就是三大板块,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我个人认为粤港澳更有前景。原因在哪儿?

  第一,这些年大家对深圳的发展都有目共睹,看到了它的快速成长,深圳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应该说基本上任务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可持续发展及未来进一步提升的潜力非常大。大家知道深圳的许多创新是原创性的,但在知识创新这方面可能相对要差一点。但是因为它体制、机制好,市场机制好,可以很好的利用各个大学的成果是没问题的。作为区域的考虑,大学这方面深圳相对是一个短板,广州这边会是补充,但同时要把香港考虑进去,整个粤港澳互补性非常强。香港这边的五所大学,排名靠前的五个大学,本身需要成果转化、产业转化的对接。也就是说,知识创新在香港,技术创新在深圳。如果所谓的产业链条也好,或者是创新链条也好,按这样的两分,那边有知识链,知识创新的源头,这边有技术创新的推动,整合起来就是非常大的力量。其实我们广州这边、珠三角这边,包括佛山等各个城市的制造业发展比较快,有一个比较深的腹地,产业链条支撑创新链,最后有望形成一个高附加值的价值链。从这个角度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价值链,包括创新链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融合。这其中市场机制的作用非常关键,特别是深圳这边,市场机制是比较成熟的。

  京津冀这边,或者包括长三角这边,政产学研的配合就略不及粤港澳。我们现在有雄安发展智库,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一直在研究,京津冀的行政力量强一些,但是市场化的机制相对而言还是要弱一些。长三角相对来说,整体上比以前要好,好就好在浙江、江苏、上海在创新和产业方面的相互之间的合作,这些年比以前要强了。原来三地交叉融合不到一起,长三角一体化进展不畅,现在行政推动的力量更强了,现在由上海做龙头,行政上没什么阻力了。但是因为长三角各地区之间的长期以来的分工,需要逐渐实现融合,还是要有一个过程。地区之间还有竞争关系,不像香港和深圳之间的分工相对比较明确。那个的短处恰恰是这个的长处,那个的长处恰恰是这个的短处。如果我们真正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整体布局,关键的前提是体制机制要创新,我们报告里面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都很实。尤其在这个区域是各种体制,既有关澳门的特别行政区,香港的特别行政区,还有深圳经济特区和广东内陆,四种制度。从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角度来看,是要看真正有没有胆量,有没有决心,能够把这些体制之间的藩篱打破。现在看来是可能的,如果说我们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来,在体制机制上能够做到开放创新,让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长处和短处能进行一个很强的互补,不仅广东这边的发展,而且对香港,对澳门,都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这样粤港澳大湾区就能更好地整合在一起。其实在我们全国的版图上,作为几大战略性发展区域来说,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可能会形成这种率先的作为的、创新发展的样本。通过这个报告,也揭示出粤港澳之间这种未来的潜力,这也是这个报告研究的亮点。

  最后这个报告里提到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也确确实实是很实在的建议,包括中央层面有一个协调机制,协调机制下面各个层面怎么协调,分各种专业委员会,这个其实是需要我们未来在体制上进一步创新、行探索的一系列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是体制机制这方面的一些障碍,如果这些障碍打破以后,将来粤港澳大湾区会有非常大的前景。将来我们真正对比旧金山、东京、纽约这些湾区,他们的湾区每个也都有一些长处,有一些制造业强,有的创新强,但是将来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粤港澳大湾区会和那三个湾区相比,无论从创新角度还是产业角度,会全面超越上述的几个湾区,会像我们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到的,支撑我们国家走向一个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粤港澳大湾区会发挥重大的支撑作用。

  以上是我的想法,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夏杰长:非常感谢黄群慧所长非常中肯的意见,我听了特别有收获。因为黄所长他们有一个雄安智库,对京津冀特别熟悉,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跟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做了一个对比,政府和市场在这两个国家发展战略当中可能作用、力度不一样,政府和市场都是两个有效的手段。这个在我们课题组研究过程当中也可以充分考虑进去。

  按照会议安排,有一个小结,时间关系,我就表达三个感谢吧:

  第一,感谢课题组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选择这么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的选题,做了一份比较有分量、比较扎实的智库报告,给财经院这样的智库研究机构可以说是增光添彩;第二,感谢与会专家做的许多深刻而中肯的评议;第三,感谢媒体,你们的付出和努力,是我们的智库成果报告得以迅速传播,为政府、为社会、为业界所接受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所以要对媒体朋友们表示感谢。感谢大家,现在散会!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