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营企业比事业体制的单位更具有创新意识
对于我国来说,国际贸易的经济水平比国内的还算是“先进”的,而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国的能源浪费是日本的十倍。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由此,大量转移来的低附加值、高消耗、劳动密集型产业给我国带来“繁荣”,更使中国的能源瓶颈进一步紧张,资源危机正在逼近,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从产业的“循环”经济和中国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来讲,落实科学发展观,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而自主创新是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企业与政府面对的当务课题。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自主创新不仅限于科技单位,而应是全社会的发展要素。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人和组织。如果比较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组织是最重要的。就目前我国那些组织最具创新意识哪?据零点公司2005年4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比事业体制的单位更具有创新意识”,这点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无论人才还是资金多数民营企业确难以支撑。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大型企业也引进了不少技术,但是多为简单拿来,消化吸收转化程度很低,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是1:0.078,而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则为1:5-8。企业的创新环境中形成了有能力的没有意识,有意识的没有能力的制度缺位。显然政策与公共服务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落实,特别在税收、专利、人力资源与培训方面。
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自主创新能力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政府的科技发展政策已开始由三大(大学、大院、大所)部分向更具有创新环境和项目需求的企业转移,企业应更为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民营企业应积极主动申请各级政府主要是来源于科技厅局的发展助成资金。
四、中国企业应重视国际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研究
我们理解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意义是科学、技术等与社会,文化等综合性的现代科学概念,即有硬科学也还有软科学的内涵与外延。就目前国际的循环经济而言,我国企业的最大优势就是无奈的低价竞争策略。在世界各国的大型商场多可以看到成推的“中国制造”,其产品特征多为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基本属性,而基于满足消费者文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寥寥无几,除了硬性的技术因素外,我国外向型企业对于目标市场国家的消费文化的自主性研究不可不重视,这也是对提升品牌形象和设计水平的基础之一。
以往我国的国际研究机构多侧重于国际政治、经济、国家等宏观层面研究,政府驻外有限商务人员也很难从中观层面加以分析于研究。如何解决我们对国际市场研究比较困难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借助外脑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也有个别企业在外利用了部分对象国的本地资源,但是除了高额的费用外与中国企业的适合程度还相当有限。利用熟悉国内企业资源、企业文化及产品的中国的国际化市场研究空寺也是一种经济的选择。实际上,许多国际企业一开始进入中国多是这一通道其意义也值得中国外向行企业借鉴。在国内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必然向文化型,文化型向服务型企业转变,从国际企业的标干来看IBM就是典型实例之一。然而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国企业对本国的市场把握和深度研究更显的十分重要,特别是同非常关注中国中高收入群体的跨国公司的竞争的本土企业来讲,如果中国企业不重视本土社会、文化的研究将无从针对性地改善服务的提升,必然处于循环经济末端地位和内外越来越不利地境地。
五、教育与制度是“本”
传统上我们受教育的概念是我国地大物博,而现实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多种资源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据零点公司2005年4月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居民对节水节电等身边经济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回答“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能源”、“注意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等有关社会性的能源、环境问题时回答率很低,普遍的意识不强更但谈不上具有很强的能源与环境危机意识,因此,尽快落实充分利用制度,从通过教育树立全民能源、环境意识。只有建立全民的能源小国概念,才能从根本观念上走向切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大道。行为来源于意识,意识的体现在于制度,而教育是意识成形的重要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