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宏观理论 > 正文
 
2006年国际金融走势分析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1月23日 11:17
邹新 马素红
    全球利率市场走势分析

    国际油价的上涨使各国通胀压力普遍增大,从而掀起新一轮加息热潮。美联储的加息周期接近尾声,欧洲央行加息并结束了60年以来的超低利率,日本央行有望在2006年结束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东南亚小经济体纷纷加息抵御通胀风险,但也有国家与加息风潮背道而驰,如英国为了使经济恢复增长采取了降息措施。

    自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十三次以每次25个基点的相同幅度提息,其中2005年共计加息八次。目前,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达到4.25%,是自2001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在最近一次加息后,美联储暗示长达一年半的加息周期即将进入尾声。美联储本轮加息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带来的通胀风险,其目标是要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一个对经济增长既不产生刺激作用也不产生抑制作用的中性水平。尽管随着美联储利率的不断提高,美国国内通胀势头已逐步减弱,但目前美国经济的强劲势头和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使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于2006年1月再次加息。

    为了终结通货紧缩并刺激经济增长,日本央行在2005年保持“零利率”的货币政策不变。通货紧缩已困扰日本经济达七年之久,2005年11月日本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出现两年来的首次止跌回升,表明日本有望摆脱长期以来的通缩局面,日本央行已施行四年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也有望在2006年结束。

    欧洲央行为抑制高油价的负面影响加息25个基点。自2004年6月以来,欧洲央行为了刺激区内经济增长一直维持2%的低利率不变,但油价高涨导致欧元区原先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受到挑战,因此欧洲央行于2005年12月1日决定将欧元区主导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2.25%,为5年多以来首次加息欧元区自此也告别了60年以来的超低利率。由于欧元区经济增长仍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欧洲央行表示将不会迅速进一步加息。

    英国央行为提振国内经济下调利率。英格兰银行(英国央行)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先后加息5次,之后英国短期利率一直维持在4.75%不变。由于2005年上半年英国经济出现下滑,英格兰银行于2005年8月4日将基本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5%,是该行两年来首次调低利率。

    东南亚经济体在高油价的冲击下通胀压力增大,韩国、印尼、泰国及中国香港等纷纷加息。2005年,韩国央行两度加息,利率达到3.75%;印尼政府曾在1个月内3次加息;泰国央行从2004年8月份开始为抑制通胀连续加息9次,目前的基本利率4%达5年来的最高点;香港金管局自2004年6月份美联储开始升息以来已连续13次提高利率,即每次都跟进,目前香港隔夜拆借基准利率已达到5.75%。

    全球外汇市场走势分析

    美元再现坚挺,欧元日元贬值。在经历了两年多的疲软之后,2005年美元开始强劲反弹,美元地位的坚挺与欧元及日元汇率的下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截至2005年12月30日,美元指数1收于86.04点,全年升幅为8.42%;欧元汇率收于1.1842美元/欧元,较上年末下跌12.53%;日元汇率收于117.88日元/美元,较上年末下跌了12.89%。,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的汇率均达到两年多来的高点。

    美元强势主要是得益于美国利率上扬、经济形势良好等多种利好因素。首先,良好的利率前景与不断扩大的利差为美元地位坚挺打下了基础。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美联储为应对通胀风险持续采取稳步小幅升息政策,导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利差不断扩大,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投资于美元资产,加大了市场对美元的需求,抬高了美元币值。其次,美国经济形势给美元升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美国消费需求继续保持旺盛的势头,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3.5%,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有利于美元地位的增强。再次,美元对欧元和日元前几年累计贬值幅度过大,需要进行技术调整。2005年欧洲央行基本上没采取任何措施来支持欧元地位,再加上法、荷等国公投否决欧盟宪法严重挫伤了投资者对欧元的信心,致使欧元汇率直线下滑;同样,日本政府为抑制日元升值而对汇市进行市场干预也导致了美元升值。

    2006年,随着美联储加息进程即将结束及欧、日等经济体加息步伐的开始,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利差有可能逐渐缩小,从而削弱支撑美元全面走强的动力,因此,2006年的美元汇率依然看淡。

    全球股票市场走势分析

    美股徘徊不前,欧日股指上扬。2005年,美国三大股市经历了一年的震荡之后仍原地踏步,截至2005年12月30日,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收于1248.29点,较上年末上涨了3%;美国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收于10717.50点,较上年末下跌了0.61%;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于2205.32点,较上年末上涨了1.37%。美国股市走势与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相背离,说明了美联储连续升息和高油价使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缺乏信心。预计2006年美国股市大涨的可能性不大。

    在美股止步不前的同时,欧洲三大股市却强劲上扬,原因是欧洲央行此前排除了持续加息的可能性,同时随着欧洲经济的持续复苏、并购和企业利润上升等,欧洲股市被注入上涨的动力。截至2005年12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100指数收于5618.80点,较上年末上涨16.71%;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上涨了27.07%,法国巴黎CAC40指数上涨了23.40%。

    日本股市2005年的表现极度强劲,截至2005年12月30日,日经指数收于16111.43点,较上年末上涨了40.24%,居世界主要股市涨幅之首,并创下日股1986年以来最大年度涨幅。原因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多年的艰难调整后,企业经营状况大幅改善,金融业迅速复苏,经济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投资者看好日本经济前景,纷纷加大了对股票的投资,致使日本股市大幅上涨。

    美国国债市场走势分析

    长短期国债收益率持续收窄并出现倒挂现象。2005年以来,美国短期国债收益率受美联储稳步加息的影响呈稳步上升趋势,但长期国债收益反而稳中有降,长短期国债利差持续收窄。一般来讲,长期国债收益率应高于短期收益率,但2005年12月末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2年期国债收益率以下,出现5年来的首次倒挂。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走低的影响因素有:首先,在目前全球资金充裕和利率低企的背景下,美国长期国债较高的收益率和安全性受到投资者的青睐,需求增加推低了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其次,长期国债收益率保持低位也是投资者对美联储抑制通胀抱有信心的表现;再者,随着美国人口日益老龄化,政府和企业需要为养老金计划融资,对长期国债的需求也会增加。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倒挂在以往通常预示着经济衰退的开始,但目前长期国债收益率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走势已偏离轨道,因此,收益率曲线倒挂的经济预测功能大大弱化。截至2005年12月30日,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4.55%,较上年末下跌了0.27个百分点,10年期和5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为4.39%和4.36%,分别比上年末上涨了0.17和0.75个百分点;13周国库券收益率为3.98%,比上年末上涨了1.8个百分点。

    全球黄金市场走势分析

    国际金价走势强劲,屡创新高。2005年上半年,国际金价走势平稳;进入下半年以来,国际黄金价格开始呈现一路上升势头,屡屡刷新近十年来的最高金价,继12月1日国际金价创下1983年2月18日以来的22年新高后,12月中旬更是创下每盎司536.50美元的高位。世界黄金需求不断上涨是推高国际金价的根本原因,另外基金也是推动金价的中坚力量,基金持仓与金价呈现很大的正相关性。2005年,国际金价罕见地打破了与美元走势相反的常规,出现与美元同步上涨的局面,主要原因是欧洲出现政治和经济动荡,一体化进程由于法国公投的失败而面临崩溃的危机,欧元区经济徘徊不前,英国经济出现停滞和倒退,欧元和英镑受到市场抛售,投资者短期内只能重新回到美元和黄金市场寻求避险,并最终推动美元和黄金的同步走高。截至2005年12月29日,伦敦黄金市场下午定盘价收于513.00美元/盎司,比上年末上涨了17.77%,黄金G5指数2收于170.60点,比上年末上涨了25.85%。预计2006年黄金价格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全球原油市场分析

    原油价格已从最高点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005年世界原油价格创历史新高。上半年,世界原油价格在经历了去年的大起大落之后,一直在每桶50美元上下浮动;6月27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首次突破每桶60美元;8月29日,纽约市场期货价格在亚洲交易时段创每桶70美元的历史纪录;此后油价虽然逐渐回落,但年底纽约市场期货价格仍在60美元上下波动。国际油价走高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石油需求量增长达到近十年来最快程度,世界石油供需平衡关系变得相对脆弱;飓风等自然灾害和国际投机因素则对油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加剧了全球通胀风险,削弱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截至2005年12月28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达到59.82美元/桶,比上年末上涨了37.68%;欧佩克原油监督价格达到52.635美元/桶,较上年末上涨了58.11%。预计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国际银行业走势分析

    并购和调整持续,赢利形势良好,合规经营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首先,国际银行业持续兼并的浪潮不断,发展中国家银行业成为新的收购热点。2005年,渣打银行以33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第一银行,并以2200万美元收购了越南亚洲商业银行8.56%的股份,成为首家入股越南银行业的外资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宣布将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南非最大银行ABSA银行60%的股份,标志着巴克莱银行在二十年之后重返南非市场;日本三菱东京金融集团与日联银行合并组建三菱东京UFJ银行,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集团。其次,国际大银行纷纷调整业务结构。美洲银行斥资350亿美元收购美国MBNA信用卡公司,挑战花旗等在信用卡发行方面的垄断地位;富国银行从斯特朗基金公司收购了约240亿美元的业务,使其管理的资产扩大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花旗集团以115亿美元出售旗下的旅行者人寿保险,从而事实上退出了保险业务。第三,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带动下,国际银行业总体业绩向好,如花旗集团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分别达到54.4亿美元、50.7亿美元和71.4亿美元,美洲银行前三季度盈利分别增长75%、12%和10%。第四,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国际会计准则、反洗钱国际法规的逐步推行,各国监管当局对跨国银行合规经营的要求日益严格,如花旗银行由于屡次违规经营不但承担了巨大的经济赔偿,还一度被美联储限制扩张并购。

    (图表资料来源:城市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金融数据库ICBC)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