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宏观理论 > 正文
 
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考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23日 09:46
潘占杰 冯伟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面临机遇和挑战,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受中央组织部委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委负责同志参加的,为期一个月的第一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接受了以剑桥大学为主的著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与公司治理、并购重组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与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环境和平等、全球化与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主要内容的讲授。参加研修班的同志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改革开放步伐加速,对外开放的范围、规模和程度史无前例,中国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然而围绕全球化所涉及的企业市场模式、并购重组、技术创新、企业战略、公司治理、企业管理、公司文化、风险防范、能源环保、持续发展、领导素质等问题,进行战略思维,从容应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中国企业研究的权威部门曾警示:中国企业发展战略危机四伏。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面临机遇和挑战,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受中央组织部委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委负责同志参加的,为期一个月的第一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接受了以剑桥大学为主的著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与公司治理、并购重组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与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环境和平等、全球化与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主要内容的讲授。参加研修班的同志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一、要进一步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扩大世界眼光,着眼未来发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与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经营规模、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是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还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今天的繁荣就可能是明天的衰落。在这方面,丹麦20世纪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所走过的发展道路更具借鉴意义。作为北欧小而开放的高福利高竞争力国家,他们审时度势,适应全球化进程不断调整其发展战略和制度政策,经历了从产品竞争力到技术竞争力,再从结构竞争力到目前制度竞争力四个阶段,从而使他们和其他几个北欧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始终世界领先。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并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用诺兰教授提出的“系统集成者”理论研究当代产业变革的走势,用像沃达丰总裁提出的360度审视企业的全球化全方位理念,用丹麦道路研究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用西门子、戴克等公司的典范来研究和提出本企业未来10到30年的长远战略和实施举措。

    二、要研究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特点和产业集中的新趋势,加快国内产业的有效整合和产业升级,尽快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系统集成者”的竞争优势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集中产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即“系统集成者”这些大公司分别控制着全球50%—90%的市场份额。这些系统集成者还产生了“瀑布效应”,并使得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演变成了大公司政策。因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

    1、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整合与聚集,特别是“系统集成者”和“瀑布效应”的趋势,结合“十一五”规划,研究制定国家竞争战略和产业竞争战略。要着眼全球化,从面向国内产业,平衡和配置国内资源转向面向国际,着眼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一些重要产业的竞争力,借鉴欧盟里斯本协定和丹麦等国的经验,通过国家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公共服务、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扶持配套政策,通过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加快培育我们自己的“系统集成者”。要完善并购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加快重组和整合,对哪些能够培育成世界性的系统集成者,哪些能够培育成国内系统集成者,分布在哪些行业和领域,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等等进行翔实分析,按照“政府导向、企业自主、市场运作”的方式实施战略。

    2、中国企业应通过合理有效的并购重组,加快制定和实施产业竞争和企业竞争战略。虽然美国课题组和剑桥大学辛格教授研究都证明并购后收购公司的业绩往往是下降的,一般60%不成功,但实践证明,并购是形成“系统集成者”的重要手段。如汇丰银行近5年在全球收购了500多家银行,BP由一个单纯石油公司迅速发展为“超越石油”的综合性能源公司,英美资源集团在拉美的成功收购,西班牙电信公司短短几年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公司,并刚刚收购了英国电话公司等等都是通过并购成为“系统集成者”的成功范例。我们应当通过加快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实现业务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强做实做大企业,在并购重组和市场竞争中培育出在国际市场上的中国“系统集成者”。在并购过程中,中国企业应当制定符合本公司长远利益的并购战略设置专业化的并购部门、培养国际化的并购人才、制定并执行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的并购规则和并购程序、在并购后对企业从组织、人员到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上借鉴英国BP、戴克、英美资源、西班牙电信、马士基等公司的成功经验。。

    三、要深入研究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新趋势,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公司是市场经济取得成功的核心,公司治理又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

    1、公司治理的研究和运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洋为中用”。公司治理是通过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及经营层的制度安排来实现股东、经营者、职工及社会的利益平衡,其核心是处理好委托代理、分权制衡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不同的具体形式。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法治传统、价值理念等等大不相同,因此公司治理模式也各有特,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和通用的公司治理模式。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不要迷信美国股市以及通过股市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神话。哥本哈根商学院国际商务与政治中心主任彼得森教授详细分析和介绍了当今世界三种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即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德法日等为代表的有协调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北欧国家为代表的混合体的市场经济模式。由于体制模式的不同,因此各国公司治理结构也互有差别,不能教条照搬。

    2、公司治理的研究和运作要以发展为目标。公司治理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不能脱离或忽视公司发展谈治理结构,要像BP、沃达丰、戴克、英美资源集团、西班牙电信、马士基集团那样有一整套发展战略和分步实施措施,避免公司行为短期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全球化的“系统集成者”。诺兰教授形象地建议,中国公司大船一旦出航,就要控制好,要有统一的战略、统一的技术、统一的观念、统一的财务,统一的公司文化,并在全球各地分享,这方面应当向世界大公司学习,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在公司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来适应并促进和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3、公司治理研究和运作要与组织管理结构相适应。公司治理的具体实现依赖组织管理结构,将解决公司治理的制度经济学与解决组织管理结构的管理学相融合,这是现代成功公司的普遍趋势。这种融合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效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二是防范风险,通过压缩纵向的管理层次,减少“多级”法人来防范多层委托代理带来的经营风险。解决这两个问题就需要从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的重新整合着手,实现公司总体效益而不是各子公司孙公司利润的最大化。在这方面西门子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四、要深入研究当前新技术革命的特点,完善技术进步政策,加快科技进步,强化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要重视当代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当代科技进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的水平往往决定了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不少国家不惜举全国之力对关键技术进行突破,从而取得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2)对现有技术成果的有效整合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创新,如手机研发基本就是对现有技术的整合。(3)信息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的效率,改进企业的管理结构。(4)当前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英国芯片技术的80%创新来自剑桥大学,为了加强基础研究,鼓励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创办公司,剑桥大学自创办以来已培育出67位诺贝尔奖得主。大学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界的应用研究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这种产学结合的科技进步机制是当前的趋势。(5)由单元竞争转向整体竞争。传统的技术更关注产品和过程,现在,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从研发、设计、生产、分销到服务,存在于整个价值链,这是理解当今技术的钥匙。

    2、加强企业研发,强调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技术广泛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和整个价值链,核心技术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完善如用市场换技术的现有产业技术政策。当技术差距很大时尚可以通过技术引进解决,当技术差距逐渐缩小甚至成为竞争对手时,外国公司是不会再把关键技术转让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自主创新,要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的方式解决。如果这类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我们不能自主开发和解决,我们的企业就很难成为国际性的“系统集成者”。

    3、要重视建立企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保护的有效机制。布罗厄斯教授曾多年在IBM负责研发,他认为现在公司把研发项目承包给大学或研究机构效果并不好,应该将两方面的人组成研发团队,同时他告诫公司研发必须组织国际化的人才。对比欧美大公司的研发体系和机制,我们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投入少,而且成果的转化和保护也欠缺,还表现在缺乏战略性研发。如汇丰银行去年投入到研发的费用为54亿美元,戴克公司、米其林公司的研发都瞄准未来10-30年,这样才能确保始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西门子和戴克公司研发成果的转化和保护的经验值得借鉴

    五、要学习现代公司最新“精益”管理、供应链管理方法,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战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1、学会运用“精益”管理法。“精益”管理法的理论集大成者丹尼尔·琼斯,是国际著名的管理理念创新者,也是“精益”企业学会创始人和主席。这一管理法由日本丰田公司首创,经过他的理论化后传布到全球从制造业到医院、保险等各个产业和领域,其关键就是分析企业全部流程,精简和去掉不创造价值的流程和环节。优秀的企业是使用一般的人管理着一个出色的流程,而差的企业却是用出色的人管理着糟糕的流程,精益思路就是流程再造思路。这种思路与传统思路的最大差别,是不再把企业看成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从价值链的客户一端逆向整合生产要素和流程。他还告诫我们,虽然中国有廉价劳动力,但这种优势可能会因为“精益”管理而逐渐失去。我们要用这一理论和方法研究电力行业、军工企业和银行的企业流程问题。

    2、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品牌战略。世界著名的奥美广告公司、可口可乐公司介绍了当代品牌战略。品牌的本义是指“拥有”,但现代品牌意识已经远远突破了这种传统思维,品牌是一种关系(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是一种爱,是一种产权,是一种企业文化,是一种对客户的承诺,是一种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外在表现,甚至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世界知名企业无不重视品牌、开发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世界十大著名品牌不仅价值高昂,而且为全球者所熟知。如可口可乐遍布20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上除OK之外另一个最通用的词,每天销售量超过10亿杯,营业收入220亿美元,净收入48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品牌意识和战略要落后5到10年。

    3、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专家们介绍,现代成功公司无一不重视企业文化特别是公司理念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的外在表现,本质上是根植于公司全部经营活动并广泛渗透于各节环节的。如米其林公司是一个百年家族式企业,至今仍蓬勃发展,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公司文化深入人心。现任公司CEO爱德华·米其林先生以其经验忠告我们:要小心企业领导人的明星化,要抵御福布斯《财富》杂志排行榜的诱惑,总经理不是魔术师,被人羡慕比不上被人信任。再如汇丰银行现有员工25万,价值100亿美元,靠的是“世界的本地银行”的经营理念凝聚世界各地员工。英美资源集团矿业遍布世界各地,靠的是公司共有的价值理念。丹麦马士基集团成立于1904年,是世界最大的运输企业,至今仍然生机勃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代董事长与全体员工创造了深入人心的以“正直、谦虚”等为内容的公司价值观。英美资源集团成立于1917年,是世界第三大采矿公司,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全球企业统一的价值观。相比之下,我们企业的公司文化建设还比较贫乏,还较多地停留在口号或程式化上。

    4、重视供应链管理,加快物流业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越来越重要,而现代物流业发展又是其中重要的环节。马士基作为世界国际著名的物流运输企业,过去5年集团的物流业在全球增长了20%。他们认为,发展物流对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利于中西部大开发。目前,中国物流成本很高,据他们测算,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20%以上,而美国、日本、欧洲发达国家分别只有9.9%、11.4%、10%。中国物流公司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国际网络、物流人才、政府监管四个方面。

    六、协调好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始终牢牢追求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加深了对资源和环保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重要意义的理解。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提出的实施科学发展观、发展节约型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等具有重大意义。剑桥大学教授介绍,1827年法国人最早发现了温室效应,后来英国人进一步发现了温室效应的成份。190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又发现了工业革命后如果继续使用化石燃料会加大温室效应。而工业革命的结果是人口大量上升和能源消费急剧增长。这就使得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上升,全球变暖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共同课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温室效应,将来格陵兰岛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涨6.5米,预测到2080年,印度、日本、中国东南沿海等全世界的沿海城市每年要搬走5000万到1亿人。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丹尼尔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每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4%,甚至有人估计8%到15%。他还运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EKC曲线”表明工业化与环境污染相关,一般来说工业化初期和上升阶段污染随之上升,到一定阶段后污染随之下降。

    2、企业在解决能源与环保问题上应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能源和环保越来越成为全球化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应当制订能源战略,完善环保法规和制度。从长远看,能源安全需要考虑能源使用的有效性和能源使用的环境影响两个问题。解决能源安全既不能自给自足,也不能停止发展,应当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降低能耗、开发新能源、加快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多条途径解决,中国能源应当实施综合战略。在政府监管方面,目前欧盟各国统一采取了碳排放交易制度,排放每吨8欧元,当达到30欧元时势必会引导企业使用混合或清洁能源。中国加快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面对能源安全问题,企业不应坐视不管,而应尽其责任。汽车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对GDP的贡献为4-8%,解决就业2-4%。未来十年涉及道路交通的三个主要问题是能源供应、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目前一半石油用于交通,20%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交通引起的。新兴国家的污染问题更严重。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为8亿辆,到2030年达到16亿。到今年世界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需要交通工具,城市负荷加大。今后5-10年最大的挑战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移动性”,即人类可以自由移动,而不牺牲今天和未来的环境与共同利益。中国是汽车最大市场,需要实施一整套既促进汽车工业发展又能解决排放问题的综合战略。中国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每个企业自觉做起,国有企业更要率先垂范。要向国际大公司学习,研究未来的“可持续移动性”,既不能牺牲发展,更不能牺牲环境;像戴克公司为应对未来汽车工业挑战,采取了燃料电池技术、混合燃料车辆、替代性燃料、改造传统燃料、优化内燃机五步战略。

    3、企业在解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于全球化与贫困、不平等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专家们介绍了悲观论、乐观论、辩证论三种看法,肯定了中国近2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和收入高速增长的成就,美国最富的20%人与中国最穷的20%人的差距,由1980年的157倍缩小到2000年67倍,而同期巴西由46倍扩大到94倍,印度由96倍缩小到83倍。但是他们也指出目前中国内部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中国基尼系数由1980年0.28扩大到2004年0.45,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并解决。对于这一问题,哥本哈根商学院介绍了丹麦发展经验,丹麦注重个人—企业—公共组织—政府之间的协调,充分发挥公共组织在培训、教育、协调劳资关系、制定公共政策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形成了高增长、高效率、高竞争力、高福利的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和收入分配及福利水平问题,这对我们有很大启示。从企业角度来看,责任重大,虽然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要靠国家制度和政策安排,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除了多创效益多纳税外,也可以通过在不发达地区投资、捐助等多种途径发挥。在这方面要向国际大公司学习,“做优秀的企业公民”。国际上,对企业发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报告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中国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也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将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向社会公布,在能源环保、收入分配、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承担起社会责任。

    七、加强国际风险的研究与防范,解决好贸易摩擦和争端,协调好内外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重视风险,加强对风险的监管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经济交往规则的全球化和金融风险扩散的全球化。一方面,要关注规则变化带来的风险。以会计准则的变化为例,目前国际会计准则有趋同化的趋势。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特别是想到美国或欧盟等境外上市的公司,对此进行认真研究,早做准备。另一方面,要关注和防范金融风险问题。剑桥大学基兰教授分析认为,金融是未来发展的基石,但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金融泡沫,如亚洲金融风波可能还会发生。全球性的金融风险难以预防。为了规避风险,国际财团越来越进入那些监管不严格的领域和国家。虽然风险不会出现金融崩溃,但会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亚洲金融风险扩展很快,从金融到经济、政治。中国也会面临这样的风险。要关注国际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关注新的垄断寡头。应建立了从发现风险、报告风险到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一整套风险管理系统;将风险管理的核心确定为4大要素:公司治理、企业文化、风险纪律、信息与沟通。

    2、关注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加强国际合作,关注美国等世界经济的影响,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作为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分析师斯蒂芬·罗奇,从宏观上作了富有见地的分析。他认为现在世界经济的四引擎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在很好地工作,但现在这两个引擎不平衡:一方面中国生产继续快速增长,而另一方面美国的消费增长却下降,中国出口总额的35%到美国,美国消费增长的下降势必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如果出口继续增大,势必引起进口国的不满,引发新的贸易摩擦和保护,中国一旦出口增长减缓,而个人消费比重较低且不能快速增长,进而不能拉动生产增长,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再下降,就势必会引发通货紧缩。他甚至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7%。因此,从政府到企业,都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及早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国际经贸形势变化给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八、加快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素质和驾驭全球化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培养应对全球化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尤其要加大对企业一把手的培训力度。企业领导人的高素质和适应全球化的战略眼光与驾驭能力,是公司发展壮大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关键,没有国际化的人才,就不可能有国际化的企业。沃达丰CEO介绍了公司的人才战略,公司在培养和使用人方面要求,必须具备专业能力、跨区域工作能力和全球眼光,要能够360度看企业。西门子、戴克、英国BP、英美资源集团、西班牙电信、马士基集团等等国际化公司更是下大力气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就连西班牙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都聘用了麦肯锡这样的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的高管作俱乐部的CEO,用了几年的时间就使俱乐部收入大幅增长,去年达到了年收入2.7亿欧元。因此,不仅要不断学习最新知识,更要更新观念,提高国际交流能力,选拔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