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 > 宏观经济 > 理论前沿 > 宏观理论 > 正文
 
经济增长从投资向消费过渡的政策选择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18日 08:43
张涛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这一决策是在当前经济增长主要以投资拉动为主,居民主体消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对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显著特点:投资拉动

    对于有着丰富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作为新增资本存量的投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投资增长不仅能够创造需求,而且也是使企业竞争能力和国民经济结构得到提升的主要手段。伴随着投资增长,如果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同步增长,还意味着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正是在投资拉动的轨道上高速运行。“十五”期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按照支出法计算,投资贡献率超过50%。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投资拉动增长模式仍有可能继续延续。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这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投资。作为公共产品,城市化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介入与引导。而我国的情况恰恰是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中坚的作用,虽然改革使其逐渐退出了竞争性领域,但由于城市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性为政府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适宜的舞台,上述两种因素的耦合使各地政府具有了强烈的投资冲动。此外,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工业比重高、服务业比重低的结构性特点,以及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客观需要,投资在经济增长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当前宏观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衡

    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极易造成投资膨胀,粗略估计,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50%,投资增速接近28%,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回落,但应该看到这是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取得的,仍非常可观。而高投资增长是建立在低投资效率基础上的。无论是用投资效果系数,还是资本生产率来测度投资效率,实证分析的结果都显示出我国的投资效率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投资拉动增长的背后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居民主体消费需求的下降,这样就会在投资高峰过去后形成产出高峰,形成需求屏障,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循环关系的断裂,其现实的表现就是出现产能过剩。事实上,由于前些年某些部门的投资盲目扩张,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超出有效需求的新增生产能力,出现了生产能力的过剩现象,进而导致了这些部门生产增速减缓,效益下降,产品的价格下跌,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日渐突出。数据显示,钢材、铝材、水泥等前几年投资过度扩张的部门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价格下降的现象。

    相对于快速增长的投资需求,我们的消费略显乏力,这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购买力仍然不强,城乡居民、不同区域居民间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有直接关系。投资和消费是国民收入分配中此消彼长的一对矛盾,长期过高的投资率意味着长期偏低的消费率。按照支出法统计口径,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比值已从“九五”末期的36:64(2000年)变化为2004年末的44:56。当前宏观经济结构性问题已经突出地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衡。从长远看,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当,会造成长期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三、经济增长实现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主导的政策思路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消费需求不足,既是短期问题也是长期问题,在整个“十一五”期间都应把它作为宏观经济调控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解决当前消费需求不足作为近期改革的基本目的,围绕扭转目前投资消费比例失调设计改革措施。因此,必须重新认识消费对经济的重要作用,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的重大转变。

    第一,要不断提高各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农民收入,扭转多年来居民收入增长低于总体经济增长水平的状况。从居民消费的构成看,农村居民消费比例逐年下降(2004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比例为59.5%:40.5%),城乡消费比例与城乡人口比例明显倒挂。因此,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农民收入上。近年来,国家为了启动消费、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出台了许多的政策措施,但农村居民消费始终未能全面启动。对于农民,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使农民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同时,应增加国债资金中用于农村发展的部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创造条件,使农村居民能够直接从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得到好处。可以说,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要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第二,完善公共支出政策,稳定居民支出预期,从制度上、政策上保障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消费者而言,消费者的即期消费不仅取决于现期的收入,也深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居民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将来养老金发放、医疗卫生和教育成本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目前造成高额居民储蓄的主要原因即是居民的预期消费支出(包括失业、住房、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等项开支)增加。因此,要改革养老金制度以提高其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扩展社会保障网和医疗卫生保险,明确政府在提供教育经费中的角色,以便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刺激消费的稳定增长。

    第三,把扩大面向中等收入群体的供给体系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促进需求潜力的有效释放。当前,内需不足原因之一在于消费结构断档,供给与需求结构不衔接。一方面,大量豪华住宅、汽车、高价教育、高价医疗、高档旅游等高档消费品供给过多,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的房地产、汽车、教育、医疗、旅游等产品供给过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当对高档消费品的生产与消费通过税费形式加以限制,而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手段,加大对普通大众可承受的廉价房屋供给,从而有效引导与调整投资结构。

    第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促进总体消费的作用。应该考虑将财政政策由以前较多地侧重促进投资功能转变为更多地侧重促进消费功能方面来,实现财政政策功能导向的再次转变。增加政府的消费性支出,特别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的事业支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通过增加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消费性支出,可以间接达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目的,增加农民的消费支出;随着农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从源头上提高我国劳动力的价格,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经济的分配格局。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