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经济会议回顾 > 正文
 
同一个目标不同的措施 20国集团2005年改革议程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10月17日 14:26
    G20通过了二十国集团2005年改革议程,将《二十国集团持续发展共识》转化为各国切实的政策措施。同样为了实现“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同的国家,国情不同,采取的具体措施也各不相同。

    中国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韩国将着力加快经济复苏,通过更大物质和人力资本的形成来调动增长潜力,加强社会安全网络建设应对加剧的社会分化,并推动体制调整。

    日本将继续推动改革进程,包括:采取措施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推动包括邮政服务在内的私有化进程,更加积极地解决财政可持续性所面临的问题。

    美国在税收、贸易、公司治理、教育和能源政策促进增长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未来的税收、卫生和养老金政策可进一步支持增长。提出养老金改革计划包括改进养老金负债的统计和信息披露,以及限制福利的增加。同时提出了医疗改革计划。

    加拿大关注就业与经济增长,承诺保持平衡预算和良好的货币政策;培育高技能、适应力强、适应面广的劳动力大军;鼓励私人部门更多参与研发,使监管体系更加透明、可靠、更具适应性;保持税收体系公平、有效和有竞争力。

    阿根廷强调有必要纠正由于资本不稳定流动和外汇危机以及税收和补贴所带来的国际自由贸易扭曲。

    巴西在改善公共支出的同时,良好的宏观经济框架已经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保持了价格稳定和就业的大幅增加,巴西将继续加强这一框架的建设。

    墨西哥强调实现公共收入与支出平衡;同时决心为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减少贫困与不公,包括利用公共支出促进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

    澳大利亚改革的重点包括:通过促进劳资关系灵活性,提高就业水平和生产率;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扩大劳动力参与水平;提高澳大利亚国际一体化水平;通过目前仍在执行的中期财政与货币政策框架保持澳大利亚宏观经济管理的良好纪录。

    俄罗斯工作重点是通过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为人力资本进行投资,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鼓励创新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通过行政和预算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有效性,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欧盟成员国承诺进一步改革劳动力市场,加强公共财政和养老金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完成单一市场建设。

    德国将继续提高其税收体系的竞争力,全面开展劳动力市场改革,推动卫生和养老体系改革,确保财政可持续性。

    法国推动主要的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提高所得税起征点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度,通过为小公司提供更灵活的劳动合同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为加强公私部门的合作、增加研发投资提供激励机制,巩固财政可持续性。

    意大利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计划把简化行政程序、进一步实现能源市场自由化、投资科研创新和科技教育等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

    英国致力于保持稳定,发展灵活而富有创业精神的经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强有力的科学创新部门。决心确保公正与灵活性的统一,并应需提供保障与支持。同时通过持续的投资与改革不断改进公共服务。

    土耳其将继续改革金融部门、社会保障体系和税收体制,改善投资环境。

    南非关注基础设施投资和人力资本开发;同时把提高公共服务有效性和缩小“二元经济”鸿沟作为关键目标。

    沙特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多元经济,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为国内外投资者改善投资友好环境方面。另一个工作重点是保持货币和金融稳定,扩大就业机会。同时努力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通过提高竞争力、签订贸易协定、区域一体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开拓更大的市场。

    印度将重点消除基础设施发展束缚,实现财政整合,确保消除收入赤字。金融市场改革和农业改革仍将继续保持重要地位。

    印尼将更加关注改善公共债务理,促进金融市场稳定,解决治理问题,确保穷人和低收入家庭及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印尼同时也将关注其他重要问题,如提高国内外竞争能力,赋权于民和减贫。
 
来源: 北京现代商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