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经济会议回顾 > 正文
 
1个联合公报3个文件 G20布局世界经济新秩序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10月17日 08:24
王擎
    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路线图出炉

    一张圆桌前,围坐着世界银行刚刚公布的全世界最富国家前10名中的8个国家,围坐着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围坐着世界产油大国。在这些国家手里,掌控着全球90%的GDP,80%的贸易额。这张圆桌将会带给世界什么?

    圆桌周围,坐着来自于7个工业国家、13个新兴市场国家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从10月15日开始,召开了为期一天半的“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会议讨论围绕“加强全球合作: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主题,进行了5个方面的探讨: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与发展、布雷顿森林机构60周年战略回顾与改革议程、发展援助和创新融资机制、人口老龄化与移民、发展理念创新。

    10月16日会议闭幕。圆桌会谈带给世界的是一份会议联合公报和3个相关文件:《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关于全球发展问题的联合声明》以及《二十国集团2005年改革议程》。 

    改革布雷顿森林机构

    本次会议的一个重大突破领域是发布了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三个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规划出路线图。

    会议联合公报认为,布雷顿森林机构已经为增长和发展以及国际货币体系职能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国际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要求要不断对布雷顿森林机构的代表性、运作和战略进行审议。

    会议之后发布的《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明确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分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主要侧重于国内和国际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提高对全球经济、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管,加强危机防范和应对。世界银行应该侧重于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为最欠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提供金融和技术支持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本次会议认为,自布雷顿森林机构成立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新兴市场发展迅速,工业化国家一体化进程加深,因此,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治理机构,包括配额和代表性,应反映出各国经济比重的变化。20国集团(G20)还强调指出,在下届国际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新加坡年会之前是否能在配额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至关重要。20国集团将寻求为配额改革确定原则,为定于2008年1月前完成的基金第13次配额审议做出重要贡献。

    控制石油价格上涨

    控制石油价格是会议联合公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关注目前长期居高不下且波动性极大的石油价格以及其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增长减速及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公报说。

    20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就解决石油问题提出了他们的解决之道:强调增加投资、生产和炼油能力的必要性;同意推动石油供应国和消费国之间通过相关论坛展开对话。强调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包括利用和转让新技术,开发替代和可再生能源,减少石油新产品补贴。欢迎世行及其合作伙伴为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而创建的长期投资框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增长减贫基金”下即将创建的新窗口,以帮助穷国应对商品冲击,包括石油价格的上涨。 

    推动贸易促进发展

    会议还就全球发展做出了联合声明。“我们意识到每个国家对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承担着首要责任,因而尊重各国自身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有效的经济政策、良好治理和可信度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于不同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问题,我们承诺要加强各种创新发展理念、战略和政策对话,并使各国均从中受益。”联合声明说。

    联合声明还就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做出承诺。20国财长和央行行长承诺将大规模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减少导致贸易扭曲的国内支持;取消农业领域所有形式的出口补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特殊有差别的有效待遇。加强技术援助和贸易能力建设以消除出口竞争壁垒、改善出口竞争力、缓解调整压力等。

    “我们承诺将显著改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产品的市场准入。同时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康的贸易投资环境,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多哈发展回合取得进展,从而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带来切实益处。”联合声明说。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