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 > 宏观经济 > 经济报告 > 国内机构报告 > 正文
 
解读<货币政策执行报告>:GDP增长10.2%背后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6月03日 13:30
章永哲
    临近6月初,北京的气温上升,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夏意。而今年一季度我国的经济运行也如同北京的夏季,保持着较高的温度。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我国GDP增长10.2%,不但高于此前经济学家预期的9.6%,也高于去年二季度最高时的10.1%,更比今年全年8%的预测高出2.2个百分点。

    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国GDP继续在高位运行,又是什么在支撑着我国GDP在高位运行?从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6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相应的答案。

    报告指出,一季度,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货币信贷总量增长明显快于预期目标,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报告进一步指出,当前需要高度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流动性过多以及全球经济失衡可能给我国带来的风险等问题。

    有专家指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及信贷增长异常强劲是造成GDP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信贷增长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背后必然存在着信贷资金的支持,这得到了报告的证实。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新开工项目在持续增加,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也在逐步提高,“十一五”重大项目建设已启动,显然这些原因集中导致了一季度贷款需求持续上升。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目前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要控制货币信贷投放,采取综合措施,解决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问题。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对信贷增长过快的问题高度重视,行长周小川在4月12日召开的全国外资银行工作会议上就表示,为了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央行将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加以应对。

    紧接着,4月27日,央行召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部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召开了“窗口指导”会议,要求把好信贷“闸门”,控制货币信贷过快投放,优化贷款结构。4月28日,央行决定动用利率工具来加强宏观调控,即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对于央行加息,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这是央行向市场发出的最强烈的紧缩信号。”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次央行只上调了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并没有同时上调存款利率,更没有采取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此措施与2004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有着明显区别。毫无疑问,这样做是与当前依然良好的经济走势相适应,既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又避免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为防止信贷过度膨胀,央行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就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了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今年一季度,央行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4250亿元,力度不可谓不大。

    货币和信贷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于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等问题,透过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央行今后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提高调控的主动性,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来源:金融时报-金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