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暂不宜出台过度紧缩政策_宏观经济_中国经济网
·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 > 宏观经济 > 经济报告 > 国内机构报告 > 正文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暂不宜出台过度紧缩政策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6月02日 07:01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形势分析课题组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货币政策应当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在政策效果有待观察的情况下,目前应重点通过窗口指导和加大市场公开操作力度来进行调控,暂不宜出台过于紧缩性措施

    ○如果5、6月份投资和信贷增长依然强劲,可考虑继续调整利率以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

    ○经济运行中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地方过强的投资主导型增长是今后一段时间经济“调而难降”的主要原因,对投资反弹决不可掉以轻心

 

货币供应量月度增长趋势图(%)

 

 

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增长情况(%)

 

    4月份,宏观经济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当月工业生产继续平稳运行,消费需求增长有所加快,外贸出口增速继续放缓,价格总水平仍保持在相对低位。但投资增长依然偏快,货币信贷投放偏多,宏观经济增长出现该调难调的新问题,甚至有引发新一轮投资过热的可能。

    针对此,4月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预防性调控措施,但对其可能产生的效果不少人并不乐观,认为此次调控力度不够、过于温和,应该“下猛药”才能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以及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

    政策从出台到见效有一个时滞期,近期出台的调控政策,尤其是紧急叫停政银“打捆贷款”、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政策以及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国六条”等措施,针对性较强,估计这些政策效果将会在后几个月逐步得到体现,在目前情况下,应该冷静观察形势,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新变化,宏观调控暂不宜再出台过度的紧缩性措施。

    流动性过剩成调控关注重点

    一季度过后,在央行已经发出紧缩性信号的情况下,4月份,货币供应量继续快速增长,尤其是新增人民币贷款创出历史同期新高,再次引发了社会的担忧。4月末,三层次的货币供应量M2、M1和M0同比分别增长18.9%、12.5%和11.5%,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高出4.8个、2.5个和2.5个百分点。尤为突出的是,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3172亿元,同比多增了1750亿元,成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4月份贷款猛增延续了一季度的惯性,其最根本的问题是目前市场上资金流动性过剩。到4月底,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贷差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人民币。

    流动性过剩是导致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并出现投资高增长而物价增幅偏低的矛盾。一方面,流动性过剩使银行的贷款积极性持续高涨,特别是在银行上市的业绩驱动下这种热情更为高涨;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投放的强冲动和地方政府投资强冲动结合,使投资持续过快,产品供给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需求增长的速度,导致物价增幅持续呈偏低的走势。不仅总量增长失衡,而且经济结构的失衡再次加剧。

    首先,投资与消费增长失衡的矛盾又趋突出,投资与消费增幅差距由去年同期的12.5个百分点扩大为16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消费增长缓慢,而是投资增速过快。前4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9%,而投资增速则高达29.6%。投资持续偏快正在蕴含着极大的经济风险,在现阶段,投资持续过高增长过后将出现较明显的过剩产能,而且这一次投资过热持续时间最长,在消费难以明显加速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有可能再次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最终将有可能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调整期。目前,前几年投资高速扩张的行业已经进入了产能加速释放期,4月份钢材产量增长达到了27.5%,增幅在去年同期高增长的基础上又提高了3.8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受钢材等原材料市场价格回升(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回暖的影响)的影响,一些地方已关闭的过剩生产能力又开始死灰复燃。信贷增长过快给缓解投资与消费增长失衡的矛盾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尽快有效降低流动性并适当收缩信贷,应当成为下一步货币政策重点关注的问题。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