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昨日在京发布报告认为,从1998年至今,中国总共花费了约3.57万亿元重组金融机构。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两极分化程度正在加深,银行间开展并购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份名为《中国50大商业银行》的研究报告主笔、标普金融评级分析董事曾怡景昨日表示,财务状况较弱、缺乏业务特色以及不具有明显优势与较大对手竞争的小型银行,将有可能被对手吞并。中央及地方政府也会鼓励较小或较弱的银行整合,以增强其存活机会。
曾怡景特别指出,主要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将会继续吸引外资的目光,这些银行不一定在财务上表现良好,但其网络和客户基础对于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颇具吸引力。
昨日发布的报告对国内34家主要银行进行了具体分析。报告提供的排名显示,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以及交行位居前5位,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光大银行则分列6~10位。
报告显示,大型银行的盈利水平表现最好,2004年加权后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43%,这主要得益于建行当年高达1.30%的优良业绩。相反,表现最差的是非上市股份制银行,2004年加权后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26%。标普认为,上述表现主要受累于光大银行当年的巨额亏损。2004年,该行划拨大量贷款损失准备金及核销坏账,净亏损高达46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34家银行2004年年底的不良资产净值约是其股东权益的2.03倍。而经过去年工行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处置,上述数据目前已经接近至1倍。
曾怡景指出,关注类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大值得关注。2004年底已经改革的大型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达到13.3%,已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占8.1%。他认为,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出现大量关注类贷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财务实力开始变得良莠不齐。曾怡景提醒不良贷款反弹,指出200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长甚至在加速。“如果没有过去2年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的财务重组,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实际上正在上升。”
标准普尔估计,从1998年到现在,中国政府总共花费了大约3.57万亿元用于重组或关闭境况不佳的金融机构,这相当于中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2.3%。尽管政府的救助使得中国银行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标准普尔也提醒政府清晰界定角色定位,否则可能引发道德风险。
过去标准普尔一直把中国银行业视为全球风险最高的银行体系,但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推进,这一观点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标准普尔亚洲区金融服务评级董事兼分析主管周彬昨日向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表示,中国是标普对亚太地区银行体系唯一有着“正面”展望的地区,而对其他地区的展望都是“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