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个人学术报告 > 正文
 
国资委研究中心专家:05年经济回顾与06年展望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13日 16:47
赵晓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一、对2005年中国经济运行的简要回顾

    2005年中国经济持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从经济运行的总量来看,三季度增长的波动幅度不大,第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9.4%、9.5%和9.4%,相对平稳。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市场需求旺盛,总体经济运行仍处在较高位,尤其是净出口保持大幅上升,出口达到31.3%以上,进口则徘徊在16%的水平。

    从物价指数来看,CPI上涨2.0%,进一步控制在温和上涨区域。

    从货币供应来看,M1同比增长11.6%,M2同比增长17.9%.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增长幅度高于预期目标。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同比增长18%,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3.5%.预计2005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4%,CPI增幅1.9%,GDP平减指数为3.4%。

    2005年经济总体运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物价水平指数增长平稳,物价压力有限,通货膨胀的危险已非主要危险;经常账户盈余预计在2005年将创出历史纪录,达到GDP的6%;投资和消费逐渐增强,国内需求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宏观调控有保有压,固定资产投资(FAI)增速不减,达到20%以上;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加快,“宽货币紧信贷”局面不改。

    二、2006年经济政策分析

    作为“五年计划”时代的终结年和“五年规划”时代的开启年,结合2005年的后续影响和“十一五”规划的前景展望进行综合分析,2006年我国的经济政策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政府将继续实施“适中、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

    最近,中央提出“(在‘十一五’时期内)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看似平淡之语,实际上却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并不宽松,其挪腾空间之狭小甚至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首先,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不能太快,原因是本轮宏观调控还没有到位。从GDP的支出法看,城镇投资增幅表面看比去年同期要低一些,但扣除物价水平之后,实增幅比去年同期还要高。至于消费增长,则不管是名义的,还是实际的增长,都比去年同期要快。而出口顺差之大,更是去年同期无法相比。

    以此趋势发展下去,如果不考虑库存投资的变化,今年的GDP增长应该在10%以上,远高于去年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十一五”时期,经济如果继续快速发展,资源支持作用将难以为继。

    其次,经济又不能发展太慢,否则的话可能导致通货紧缩。从目前趋势看,由于投资项目的在建规模异常庞大,前所未有的新增产能将从今年起逐步释放,并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届时,如果没有相应的需求来“对冲”,一场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可能就会来临。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对于“平稳性”具有前所未有的强烈要求,同时“平稳性”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惟一办法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稳健型的财政、货币政策。

    保持相对稳定的投资增长,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其根源都在于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过快的投资不仅再次导致资源瓶颈现象的出现,而且给未来的通货紧缩留下了巨大隐患。为此,在继续保持对固定资本投资适度调控的同时,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必然成为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为此,新一届政府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已经采取许多措施。但是,实践证明,收入政策的调整和到位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刺激消费方面,能够直接见效的还是对市场消费热点的培育。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几次消费浪潮都是由相关热点所拉动。20世纪60年代是“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是“新三件”(空调、冰箱、洗衣机),90年代是手机、电脑、音响等,2000年以后则是住房与汽车。

    而从目前情况看,汽车消费因油价高涨和能源紧缺将有所放慢。因此,住房消费越显得不容忽视。为了保持“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明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之后,政府有必要加速对房地产业的调整,加大经济适用房和低价廉租房建设,让房地产业发展走上健康的轨道,充分发挥其支柱产业作用。

    笔者近期研究发现,中国近年来的消费率不足,主要原因不在于居民消费低,而在于政府和企业消费低。从这个角度讲,刺激居民消费固然是一个办法,更重要的却是要增加政府和企业的消费。

    加强政府公共财政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

    为了配合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长期以来的建设型财政将加速向公共型财政转型,财政政策取向将更加关注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协调与公平。除了在收入方面大规模地减税,以使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实惠之外,财政的支出主要将投向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薄弱环节。

    这其中包括:中央和省市两级政府将为义务教育承担更多的责任,扩大社保范围,继续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加大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

    其中,加速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重头戏。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政府将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

1,2
 
来源: 新京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