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俄"蜜月旅行"开始启航 双赢下的大国博弈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3月30日 13:35
    首次互办“国家年”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安全领域互通有无

    “蜜月旅行”开始启航

    一只大熊猫和一只棕熊,身披中国、俄罗斯两国国旗,手牵着手向我们迎面走来。在它们身后,是两座为世人所熟知的建筑:中国天坛和俄罗斯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在刚刚于日前举办的“俄罗斯年”开幕式上,这样一幅美好图景和分别用中俄文书写的口号“携手共进”在徽标上格外清晰。伴随着一项“史无前例的大工程”——俄中互办“国家年”从设想变成了现实,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的领导人再次握手,两个国家也将携手演绎各自的传奇。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此次访华前夕,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俄罗斯和中国互办“国家年”是涵盖多领域的综合性大工程,其活动规模之大和参与单位数量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

    这项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工程”从设想到变成现实,经历了将近5个年头。

    2001年7月,中俄签署指导中俄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落实好《条约》的原则和精神,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指示两国外交部制定《<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双方在《纲要》中确定将互办“国家年”;

    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时,两国元首批准了《实施纲要》;

    2005年6月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胡锦涛第二次到访莫斯科。随着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人们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用“蜜月期”这样的字眼评价眼下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的中俄关系;

    2005年7月,两国元首正式宣布,双方决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

    2006年3月,“蜜月旅行”终于等到真正启航的日子。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中俄“国家年”中方组委会秘书长李辉说,目前中俄关系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在中俄关系史上尚属首次,今年尤其对中俄两国关系来说是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一年。

    在坊间,此次普京访华和“俄罗斯年”活动也吸引了普遍关注。

    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赵华胜说,中俄关系在领导人层面发展非常良好,但人民和社会间的了解需进一步加强,举办“国家年”活动,将推动这方面的发展。

    2006年是“俄罗斯年”,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高潮期,双方的关系会进一步深化拓展到政治、民间、经贸领域,使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中俄现在已经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层面,现在双方更加热衷于通过实在的合作深化这一关系。”针对坊间对中俄关系“上热下冷”“遭遇瓶颈”的评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问题专家王郦久认为,此次两国举办“国家年”、互办“文化年”等动作,表明双方都已经认识到了民间交往的滞后,有意通过加强经济关系来巩固政治关系。

    “显然,只有杂草才会独自疯长,而百花盛开的花园有赖于辛勤的浇灌。”俄新社日前发表的报道,用如此的比喻来阐述中俄双方用切实行动来加强民间交流和认可的必要性。该社认为,普京总统出席在中国举行的“俄罗斯年”开幕式,“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对存在于两国关系中的主要问题的实实在在的回应。”

    中国驻俄大使刘古昌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则说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在变,俄罗斯在变,世界在变。”

    探索贸易格局多元化

    在此次“俄罗斯年”活动项目总清单所包括的8个国家级大型活动项目和近200个其他项目中,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俄罗斯国家展、中俄投资促进周、俄西伯利亚、西北和远东联邦区在中国举行推介活动等经济主题的活动非常广泛,也最为引人注目。

    各级人士对此普遍关注的原因则主要集中于一点:实现中俄在经贸合作方面更多的突破。

    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呼吁两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优化双边贸易结构。他说,目前原材料产品仍然在俄中贸易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俄方希望向中方出口深加工产品以及电子、机械和高科技产品。双方还可以在生物、环保和信息技术等领域落实长期合作计划。

    梅德韦杰夫说,按照目前增长速度,两国确定的到2010年将贸易额提高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两国有关部门正在制订的2006年至2010年中期经贸合作纲要将成为推动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路线图”计划。

    中国驻俄大使刘古昌接受俄媒体记者访谈时也表示,中俄的经贸关系虽然驶入了快车道,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贸易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现在双方正在积极努力,以解决这个问题。

    近期,中国在兴建大型发电站、发电设备,东北老城区、西部开发方面与俄罗斯展开密切合作,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也在进行向劳动密集型贸易转变的结构调整,发挥自主知识产权与自我创新能力。

    能源与安全:双方互相倚重

    “普京是为能源而来”“普京可能会带来一份能源礼物”………

    在普京对中国此访之前,媒体对中俄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已经有了良好预期。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也曾表示,希望俄总统普京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将就能源发展问题达成新的协议。

    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以历来最清楚的资料确定了俄国原油输往亚洲市场时的优先顺序。他的语气十分客气,但内容却毫不含糊:远东太平洋石油管线(泰纳线)“优先权”上,中日之争的天平已肯定向中国倾斜。

    据了解,俄罗斯准备在2006年通过铁路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根据俄罗斯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决定,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全权负责在经济和技术层面上,就铺设此石油管道至两国边界支线(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俄中边境)的可能性进行务实谈判。此次普京访华在能源领域加强与中国合作,被坊间普遍视为对我国能源政策的一个来自国际社会的良好反应。

    美国能源专家,经济学家卜若伯在接受采访时说:“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是必然的,两个国家相互需要。”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普京访华,就何时何地向中国修建支线与中国进行磋商,与其在石油远东石油管线上的外交布局和韬略一脉相承。这反映了俄罗斯外交的智慧,更表明中国在俄罗斯外交中不可忽视的特殊地位。双方外交上孕育的新的内涵将给两国关系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在普京访华成行之前,有报道称:2006年中俄联合军演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俄罗斯有关部门正在考虑今年军演在俄境内举行,具体规模和武器层级也较去年会有一定程度提升。

    这则消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很多猜测也随之产生。

    对此,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坦言,没有必要过度关注“国家年”活动当中的军事领域的活动项目。他说:“军事领域的合作是有的,不过在两国总体关系当中,军事合作并不是一个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方面。”但他同时强调,中俄“国家年”活动包括军事领域合作,两军的反恐合作在当代世界背景下也很重要。

    拉佐夫特别引用了俄中两国国防部长在去年8月两国联合军演结束后举行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演习以及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不针对第三国,演习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强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就中俄密切军事领域交往的国际影响,有关专家认为在中俄两国目前的关系和对应军事水平下,不举行军演反而会显得不正常,这是双方互信的体现。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表示,中俄军演针对的是恐怖主义与“三个势力”,对世界安全、和平都有利,其他国家应该不会将中俄军事合作视作威胁。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各国联合军演越来越普及,属于和平时期的正常现象。中俄会将联合军演作为常规项目,年年举行。

    而从最近一段时间双方的联系来看,中俄在外交领域一直保持着相互协作。双方就重要国际问题一直保持着磋商机制,了解彼此对国际事务的立场和态度。这在对伊朗核问题、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中东问题以及联合国改革等问题的处理上已经得到充分体现。
 
来源: 财富时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