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经济时评 > 正文
物价回落通缩之忧?

2005年09月14日 16:15
 
    今年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1.3%,创下2003年10月以来月度最低涨幅。

    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认为,目前物价回落的幅度已经超出正常范围,落入了通缩的警戒区。这一定会对经济产生损伤。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则指出,估计煤炭明年开始过剩,电力供求至多后年达到平衡,2008年也将开始过剩。大批重工业项目到了产能的集中释放期,而以前阶段主要吸纳生产资料的重工业投资需求出现了“落潮”,生产资料的全面过剩就不可避免。如此,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都将呈现全面过剩局面。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教授宋国青预计,接下来9月份的CPI涨幅可能会与8月持平或略高一些,四季度就涨回去了,到12月将涨到2%左右。但总体来讲,总需求依然比较弱。虽然不能说通货紧缩马上就要来,但也不能再出台紧缩性的措施。

    对于很多人眼中令人生畏的通缩,经济学家李扬则表示,通缩分为两种:好的通缩和坏的通缩。好的通缩,一方面表现为技术进步和体制变革;另一方面,只有在物价上涨不快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在通胀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东西不愁卖不掉,没有人想提高效率。必须有一定的物价下降或上涨不快的压力,企业才想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他认为,目前物价上涨不快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体制改革等带来的“好的通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则认为,汇率适度升值对控制物价上涨发挥了积极作用。CPI上涨减缓,一方面是消化投资带来的产能增加,另一个原因则是汇率的适度升值控制了其上涨的趋势。他认为,从CPI的构成也能看出,基础设施和服务行业的涨幅较大,这种价格上扬发出的信号是:希望更多的资源进入这些领域,从而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来源:民营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