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灰色地带 > 正文
 
200万与290亿:富达为何上了环保"黑名单"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2月20日 10:30
王勇
    2月8日,贾献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听到了自己企业的名字—河南省汝阳县富达金属有限公司(下称富达)。不幸的是,自己企业在央视的首次亮相,是与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黑名单”联系在一起。

    “这消息听起来有点吓人,但事情却令人可笑。”贾献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因为在贾献峰看来,国家环保总局此番重拳出击,再掀“环保风暴”,理应“重拳”打“虎”,而非富达这种“鼠”。

    他说,在国家环保总局此次公布的10个总投资约290亿元的违法项目中,总投资不足200万元的富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环保部门不仅将其与之并列,还点了富达的名,这让他觉得“太意外了”。

    寻找富达:

    注册资本50万、经营面积30亩、职工60人、开工1年多、总投资不足200万的农村“地下企业”

    在被媒体称为2006年新一轮“环保风暴”的环保行动中,国家环保总局除了惩治10个未进行环评、投资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之外,还将9省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环境突出问题企业、127个投资共约4500亿元的化工石化类项目纳入督查视线。

    此次国家环保总局“黑名单”中,河南“上榜”企业有两家,富达和平顶山市汇源化工有限公司。与违法项目动辄数以亿计的重量级“伙伴”比肩而立,注册资本金才50万元的富达令人关注。

    2月9日,《中国经济周刊》先后致电河南洛阳、汝阳两地多位消息灵通人士,发现进入国家环保部门监管视野的富达,竟然连当地的“土著”们都无从知晓。

    2月10日下午,通过查阅汝阳县工商局企业注册资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终于找到了富达公司的所在地—河南省汝阳县大安乡茹店桥。随后,记者在这个偏僻的村落又打听了近半个小时,方才在汝阳县与伊川县交界的一条乡村小路边找到了富达。

    这家企业隐身于一个大门紧闭的院落,高墙之外没有任何标示。守门的青年对陌生人似乎十分警惕,记者以前来采购氧化钼商人身份,才混进入了这个面积约30亩大的院落。除了风的呼啸,这里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

    一栋裸露的砖楼、一个只有棚顶的“车间”、一堆水泥模样的矿渣,便是这个“停产企业”的主要景观。空荡荡的大院里只有六、七个人在忙碌。

    “厂里现在放假了。”一位自称姓白的副厂长解释这里的冷清,“再过两三天就上班。”

    在与白的“洽谈”中,记者获悉该厂现有职工60余人,主要通过来料加工生产氧化钼,总投资不足200万元。氧化铝的生产尚在试验阶段,“最快一个月就能出来”。

    一份2月3日的设备检修资料显示,这家企业大年初六已着手备战,新年准备提前开工。

    期间,白对记者的商人身份产生了怀疑,当即起身“送客”。在其西墙边的小树林里,记者发现了一条排污沟。不过,里面满是黄土枯叶,周围污迹遍地,土地松软异常,看得出是工厂排污的旧作。

    按照官方资料,富达的“罪状”包括:“未经环评审批即于2004年11月擅自开工生产……”、“2005年9月下旬,在污染治理设施未建成的情况下,又擅自投产,废气、废水和废渣无序排放,对周围果园、农作物、畜禽养殖造成污染,并对距离厂界300米的大安乡二中的教学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中国经济周刊》在当地的调查中还发现,象富达公司此等规模的企业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可以说比比皆是,高墙深院、大门紧锁,招牌罕见几乎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

    富达这样一个弹丸大小且颇具“地下”色彩的污染企业,缘何步入了国家环保部门的监管视野?

    富达“上榜”的民间说法

    征地收费、利益纠纷、群众反映、污染严重……

    “至于富达为何被环保监管部门发现,准确原因我也不清楚。但据我了解,当地有一个干部在北京啥单位—和环保局有关系的什么单位吧,说是接到过‘群众反映’……”洛阳市环保局某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而此事最初应该是缘起当地群众与富达之间的征地赔偿冲突。

    “让你拿钱你就得拿,不然你就别想在这呆下去!我亲戚在北京,我就弄你事!”该官员模仿“当地群众”的口气叙述双方的争执。

    “因为征地,让人家拿钱,但不能拿得没道理,”旁边的另一位环保官员随声附和。

    因此,当地一些人猜测说,举报富达其实是“当地群众”的一个谋略,是举报的“当地群体”把国家行政资源当成了利益博弈的工具。

    不过,富达对外界猜测的“集体冲突”说法并不认同。

    “刚开始,也没啥事,村里,乡里对咱也比较支持。后来,职工中有些人可能是素质低一点吧,干活不老实,违犯了厂纪厂规,咱开除了俩。”2月11日,贾献峰向《中国经济周刊》如此表白。

    “从环保的角度说,咱自身也确实存在一定问题。”贾说,“没搞环评,当时主要是因为时间紧,钼的(市场)形势也好……另外,对这个(环评)也不是很懂。”

    提及被曝光,贾献峰笑言“听起来有点吓人”。不过,自己这么一个投资不足200万元的小公司,在总投资约290亿元的违法项目中,被环保部门单独点名,这让他觉得有点“意外”。

    但是,在署名为66名汝阳县大安乡高河村农民的举报信中,富达的污染危害状况则是相当严重:“周围的300亩果园枝枯叶萎,造成绝收,300余亩庄稼几乎绝收,对所打的粮食人们不敢食用”、“人们用化工厂附近的草喂牛羊,造成牛羊拉稀、堕胎、死亡事故已多起”、“地下水被污染,学生饮用造成拉肚子,烂嘴”、“化工厂车间里飞鸟经过时几分钟即死去……”

    “污染应该不会这么严重。”一位环保工程师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但是如果不治理,危害也能够厉害的”。这位人士称钼含硫较大,脱硫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可致农作物、树木死亡。其危害程度取决于生产规模的大小,通过治理可以达标。

    据了解,在国家环保总局点名之前,当地有关部门也多次对富达的环保问题作过处理:2005年3月,未作环评的富达投产,汝阳县环保局处以罚款;是年7月10日,“当地群众”联名上访;7月29日,洛阳市环保局责令富达停产,并处罚款10万元;两个月后,“废气、废水、危险废物防治措施不到位,污染严重”的富达再次复产,洛阳市环保局“建议”汝阳县政府“对其停产治理”……

    上述处理中,富达最终都被“从轻发落”。“罚款?县里交了两三千,市里交了一万。”贾献峰说。

    “环保新政”势不可挡

    环保总局与中组部、监察部多管齐下

    上了环保黑名单之后,富达的几位股东开始变的不安起来。

    “以后干不干还不好说。”贾献峰说。这位此前从未接触过化工行业的商人称,因为股东们“是否加大环保投入”意见相左,现在的富达已经进入了一个存亡的“关键时刻”。

    其实,承受巨大环保压力的岂止是富达,对于河南省的环保界而言,刚刚过去的2005年,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功名难抵挫折。

    2005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命名47个“环保模范城市”,河南城市无一上榜。相反,河南省的洛阳、焦作两市在此前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评比中“先后夺魁”;

    2005年11月22日,该省环保系统再次被公众置身风头浪尖—河南省政府纠风办组织的20万份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当地群众共向该省环保系统提出意见、建议629条。其中,反映监管不力,部分地区、企业污染严重等方面的共计481条,占76%;反映多收费、乱收费,以罚代管方面的共计67条,占11%……

    2006年1月5日,就在这支环保力量忙于“整改”之机,该省巩义市第二电厂又发生了柴油泄漏事故,导致黄河一级支流伊洛河严重污染,进而造成黄河下游山东境内63个取水口停止取水,被迫启动环境应急预案,在新年伊始上演了一出河南版的“松花江污染事件”。

    不过,有关人士指出,将板子全部打在环保部门的身上,却有失公正之嫌。

    “最关键的还是要化解GDP主导的干部考核机制这道难题。”采访中,一位环保官员感言,“抓住了这个‘牛鼻子’,环保工作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条块分割的环保体制弊端等主要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位环保官员呼吁用绿色GDP取代传统的GDP考核政绩,认为前者扣除了生态和环境损失,能够全面考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避免虚假政绩,促使官员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通过媒体,痛斥GDP数字崇拜的危害。潘岳放言“一定要把环保指标纳入现行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这是最立竿见影的方法”。据说,中组部已决定自2007年始,将环保指标正式列入我国党政军政绩考核内容;环保总局与监察部制定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也将于近期出台。

    国家环保总局向公众传递的这组信息似乎暗示,“环保新政”已有了“尚方宝剑”。

    “这次行动不会无疾而终,虎头蛇尾。我们要对一些受到种种力量保护、屡教不改的污染企业,动点真格的。”潘岳放出狠话。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