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警惕繁荣背后的隐忧_宏观经济_中国经济网
·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 > 宏观经济 > 国际报道 > 国际金融动态 > 正文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警惕繁荣背后的隐忧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6月03日 10:10
柴青山
    编者按:

    1997年以前的泰国,是与马来西亚和印尼齐名的“亚洲三小虎”之一。从1990至1996年,泰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约达8%。1995年,泰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2500美元,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


    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犹如一场剧烈的台风,横扫了这个从经济到旅游都一度炙手可热的国度。-1.4%,-10.5%,这分别是泰国1997和1998年的经济增长幅度。

    大厦绝不是在一天之内倒塌的。时至今日,我们当然已经知道,泰国当年引进外资、迅速推进金融自由化的一系列改革,其实就已经埋下了忧患的种子。

    反观今日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数年,经济总量甚至超过了英国,位居全球第四。亚洲巨人的崛起举世瞩目。同时,外资热钱大量流入,短期外债比重偏高,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整体经济过热,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所有这些现象无一例外地牵动了我们警惕的神经,似乎在暗示着我们:切勿过早地陶醉,想想那前车之鉴吧!此时的我们,是否也潜藏着危险的基因呢?

    诚然,比起当年的亚洲伙伴,我们的优势还是明显的。除了充裕的外汇储备后盾,还有历经打磨日渐娴熟的宏观调控。尽管如此,这等经济问题一旦应对不当而可能造成的灾难性损失,是万万不容我们掉以轻心的。所以,对这段历史的重思和对眼下现实的考量,毫无疑问,仍旧有着不凡的意义——防患于未然,繁荣才会来得更持久。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是健康的。但从居安思危的角度我们也不难找出一些危险因素,包括跨境资金大量流入、短期外债比重偏高、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房地产价格涨幅过快以及外资的优惠过多等。这些不太健康的因素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泰国、日本,都可以依稀找到它们的影子。从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进程看,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利率、汇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三头并进的时代,这一历史特征与1990年代的泰国也非常相似。正因为当年没有处理好三大改革之间的关系,所以泰国经济在1997至1999年受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确保我国经济能保持健康发展势头,我们认为,结合日本、泰国金融危机之前的历史,对我国当前的一些潜在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中找出应对之策是非常必要的。

    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的泰国

    由于泰国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始发国,而且其病症颇具典型意义,因此我们就从泰国先谈起。受各种因素影响,1989年香港曾一度出现了信心问题及走资、迁册、移民浪潮,内地的外商投资也明显下滑。从那个时候起,泰国就定下了宏伟计划,一方面想吸引更多外资以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试图把曼谷建设成与香港相媲美的国际金融中心。为此,泰国颁布了一揽子措施,迅速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步伐。泰国1989年实行利率浮动,1990年允许外汇自由兑换,之后又陆续推出了许多自由化措施,包括允许境内外汇结算,证券投资及居民对外投资1000万美元以下可自由汇出,居民对非居民贷款不受限制,居民可以自由对外举债,外债本息汇出无须经过事先批准,商业银行可以进入境外货币市场自由发债,以及大力发展货币期货和期权、国债期货、利率期权和调期等衍生金融工具等。与此同时,泰国还积极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国内货币市场,努力将国内的资本市场国际化。1993年泰国引进OUT-OUT(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在外国以外币形式贷款)和OUT-IN(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在泰国以外币形式贷款)的国际银行业务,1995至1996年又将开办国际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升格为全面银行,允许它们增设机构,使外资银行的数目迅速接近本土银行。

    泰国上述一系列改革确实达到了引进外资、加速经济发展以及培育金融市场的目的。但是,它们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了不安定因素。其一是境外资金大量流入,民间机构借外债的风气非常盛行,导致泰国外债总额节节攀升至1996年底的857亿美元,而且短期外债比重超过50%。其二是大量外资流入房地产行业,金融公司投放于房地产的贷款比重也高达25%,致使空置率偏高,地产商面临着开发用外汇、售房收入收泰铢的货币错配风险。其三是金融自由化和外资的大量流入,使泰国股市、楼市乃至整体经济都出现过度的繁荣。从1990到1995年,泰国GDP的平均增幅高达9.04%。经济过热使房租、楼价、劳工价格和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扬,严重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导致经常项目赤字急剧扩大,泰铢面临贬值的压力。其四是泰国虽然迅速推进金融自由化,但泰铢仍然钉住美元,以致泰铢汇率逐渐被高估,矛盾被积累至一触即发的地步。其五是泰国政府没有贯彻金融机构改革优先的原则,金融自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步伐过于急促,以致当六年间市场化改革基本到位之后,本地银行及金融机构的素质仍然很差,金融人才仍然很缺乏,监管法规也很不完善。甚至当衍生产品市场迅速发展之后,泰国央行的大部分监管人员仍然对此缺乏认识。

    最后是金融自由化不仅发育了过度繁荣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还为外资大规模撤出提供了便利。最突出的是危机期间外资金融机构针对泰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和监管上的漏洞,运用舆论攻势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操控市场,对危机的孕育、恶化和扩散起到了巨大的破坏性作用。其中,过早发育的衍生产品市场更为对冲基金利用其杠杆效应,以超出实际资金量数十倍的效应来冲击泰铢和资本市场提供了大好机会。在外资及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泰国损失极其惨重,仅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泰铢就贬值了56.7%,楼价跌幅超过了35%。最后,泰国91家金融公司中,被关闭和接管的超过63家,15家本地银行中未被政府接管或外资控制的仅剩下4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