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 > 宏观经济 > 国际报道 > 国际金融动态 > 正文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 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6月03日 06:35
程实
    国际金融市场5月以来出现了惊人变化。各种资产价格如“过山车”般震荡。种种异象使人不禁要问:市场波动由何而起?何种力量在延续和放大市场波动?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美联储


    在国际商品市场,期金、期铜、期油等衍生金融产品价格在第2周以连续破纪录的另类方式疯狂飙升,继而又在第3周一泻千里,并于第4周再次企稳回升;在国际外汇市场,美元汇率经历了由弱至强再转弱的波澜起伏,人民币汇率也在“破8”、“回8”的交替之中宽幅震荡;在国际股票市场,美国股市、中国香港股市、印度股市均出现了突然性的跳水走势。

    能够让市场主体如此混乱的,自然是在国际金融领域中举足轻重的美联储。

    在5月10日第16次加息之后,美国基准利率已经回归5%的“中性水平”,市场纷纷预期货币紧缩的尾声已到来。但5月16日发布的核心通货膨胀数据和5月25日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时超过事前预期的事实迅速放大了美联储6月继续加息的可能。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含糊不清在5月也尽显无遗。美联储一方面表示“货币政策变化的主要目标依旧是控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声称“是否继续加息需要就今后经济走向变化进行抉择”,这意味着伯南克的政策目标在复杂局面之中已经趋于模糊。

    美联储政策取向的轻率变化迅速引致了市场心理的上下波动。更重要的是,在对格林斯潘和伯南克政策哲学的比较中,美国货币政策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渐被市场所发现、强调和宣传,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国际金融市场不可避免地在短期宽幅波动中越陷越深。

    双重标准的“恶果”

    那么,美联储政策中的深层次问题在哪呢?

    答案就是“喜松恶紧”的“双重标准”。这种“双重标准”的注释就是:面对能源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在消极地进行着货币紧缩;而面对进口低价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美联储却在积极地进行着货币放松。这种尺度不一的政策哲学悄无声息地引致了如下局面: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并存。

    前些年过于长久和随意的银根放松营造了一个风险暗藏的负利率时代,信贷扩张和投资加速直接刺激了房市的火爆,而房价的高企又刺激了抵押消费的增长。在这种彼此循环的透支增长模式下,美国资产泡沫不断积聚。而在能源危机到来之后,美联储则表现出了无畏的迟钝,这种货币当局的松懈和宽容直接促成了通货膨胀的潜在抬头。是通货膨胀总是会侵蚀财富,是资产泡沫总是会骤然破灭,关键在于时机。5月的国际金融异动就提供了一个长期风险释放的大好契机。

    世界经济结构性回归

    在深层次上,世界经济在过去几年中对应有稳健轨道的偏离更是值得关注。世界经济连续11个季度超过4%的平均GDP增长堪称30年来最佳。而与之如影随形的,竟是较为温和的通货膨胀。这种增长有力与物价稳定的并存似乎与2003年以来石油价格的持续飙升格格不入。

    此前,欧美宽松的货币环境刺激了总需求飙升,而廉价的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保障了总供给充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交融的政策取向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演了一出供需两旺的“双簧”。

    然而,现在发达国家的货币紧缩减缓了总需求扩张,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也降低了对总供给的支撑。在满足全球投资需求方面,自我保护意识觉醒的中国市场正从“来者不拒”的供给疯狂中趋向理性,2005年以来中国FDI的增势放缓就是这一战略转变的直观表现。

    在满足全球消费需求方面,对自主性、品牌化、创新度的强调让中国商品不再局限于“价廉物美”的简单加工和直接复制。中国外贸对世界经济总供给的数量贡献正在悄然减小。

    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搭配”正在从充满激情的“双松”转向审慎有序的“双紧”,世界经济正开始悄然回归理性发展之路。这种结构性回归必然以长期风险释放为序幕,而国际金融市场的短期动荡正是这样一个有利契机。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