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凯:不断定格中国胶片的历史

2010年11月25日 11:12   来源:河北青年报   

  在保定市区西部,有一条贯通南北的乐凯大街,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简称乐凯)总部就设在这条街上。

  乐凯从电影胶片到民用胶片,从黑白到彩色,再到如今的光学薄膜材料生产,乐凯在中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创造了一百多个“第一”,有着绝对的霸主地位,行业内中国就一个乐凯。因此乐凯的员工开玩笑说,“我们研发一个新东西,就填补一项国内空白。”

  创建 造胶片,犹如造火箭

  1958年,大跃进开始。这年,在河北保定,一家电影胶片厂成立了,这就是乐凯的前身——保定电影胶片厂。朱碧英退休前是乐凯集团的副总工程师,她见证了乐凯创建之初的风风雨雨。

  “1958年来到保定筹备处的时候,乐凯南大街这块儿还是一片空地,为什么选在保定,一是保定的水质好,这是做胶片首要考虑的因素,一是离北京近。还有一个条件,原来棉纺厂要过来建二棉,探测资料都有了,又是平地,我们过来十分方便,不需要拆迁。”

  保定电影胶片厂奠基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曾经题词:“电影是艺术的机械化,它的教育功能很大。能自行制造胶片,犹如能制造火箭。”

  郭沫若的比喻在当时一点也不过分,曾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过的朱碧英回忆,“那时胶片是很有利的宣传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需要做宣传工作,需要胶片。当时我们在东北也是那样,没办法自力更生,美国禁运,胶片进不来,就把旧胶片的药膜洗掉,形成一个片基,再在一个机器上涂一层或两三层乳剂,当时就在东北做再生胶片。做出来的再生胶片质量很不好,涂出来边缘总是不圆,现在我们涂得很宽,边上都要切掉,只要中间的,但那时只有很窄一条,想切也切不掉,用一用也觉得不行,后来国家就决定建一个胶片厂。”

  困难 用茶炉热水供应蒸汽

  大跃进时期的各项大建设,都喜欢用“大会战”之类的说法,保定电影胶片厂的建设就被称为一场“会战”。来自“老大哥”苏联的专家们是这场“会战”的指导者。“会战”的主要兵力,则是包括朱碧英在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

  资料显示,1965年,乐凯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黑白电影正片。然而,原乐凯生产处处长谭绍勐告诉记者,实际上早在1959年7月1日,乐凯就用很简陋的东西生产了中国的第一卷黑白电影正片。

  “1959年初,我们两批在天津和汕头实习的技术人员回到保定,抢着安装,在当年7月1日拿出了一卷黑白正片献礼。这等于是试验生产,但拿出来可以用,当时设备非常简陋,没有蒸汽供应,就用烧茶炉的办法供热水溶解乳剂,乳剂合成时也要温度,这些热源就是靠茶炉热水来供应的。批量生产是在1965年后。”

  随着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苏联与中国关系交恶,撤走了专家。一些没过来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指标都过不来,当时好似天大的困难摆在眼前。

  “当时我们就非常困难,片基来了,但缺一个三柱活塞泵,就是打棉胶的泵,还缺一个电机自动控制板,很着急,怎么办呢?就派人出去弄,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图纸,反正有一个同志,一个中专生,指定他专门找这个三柱活塞泵,一直在外面跑这个,这个人姓曹,后来我们都叫他曹三柱。”朱碧英口中的曹三柱成了当时厂里的知名人物,而像他这样的人,其实也不少,因为当时面对的技术难题实在是太多了。

  “再就是技术的问题,当时的彩色片是从苏联过来的资料,是水溶性的,现代人可能不懂什么是水溶性、什么是油溶性,水溶性色彩陈旧,不好保存,而油溶性颜色鲜艳,饱和。苏联的这个资料是二战时从德国弄过来的,也不是最先进的东西,还是水溶性的,而当时外国的公司做的都是油溶的。”

  转机 不分白天黑夜搞科研

  由苏联撤走专家一事,乐凯认识到了自己开发并掌握技术是多么珍贵,所以在七十年代的乐凯就非常重视核心技术。当时乐凯除了有一个厂,还有一个研究所,厂和所是平行关系,王铁彦1975年来到乐凯研究所,退休前是研究所的所长。

  王铁彦一到厂里,就投入到了研究油溶性彩色电影胶片的工作中。当时的研发还只能叫做仿制,“我们拿来柯达的产品,剖析它的结构,把片子切得薄薄的,显微镜放大,分析涂层结构。彩卷有十几层,每层十几微米,把每一层剥下来,集中到一块儿分析成分,再搞有机合成。”

  回忆起当年的生活,王铁彦认为那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虽然是科研人员,却和普通工人打得火热。“我们通过分析和试验,研究乳剂的配方以及黏稠度,既要搞科研,生产的时候还要一步一步跟着工人走,因为不放心,怕出问题,生产都在暗室中进行,工人出错了你也不知道,就得一直盯到尾。工人是四班人马三运转,我们就是不分白天黑夜,顾不上吃顾不上睡。”

  当时中国生产胶片的厂家不止乐凯一家,但最终“活”下来的,却只有乐凯。“那么薄的胶片,一米二宽,几十米长,在上面要涂上十几层膜,要求不能有一点不均匀,如果有一微米的点,放大在银幕上就不得了,要是有个气泡,胶片就报废了。质量要求你的工艺水平、配方水平都非常高,很多其他厂家达不到。从国内来说,上海、无锡、辽宁都有电影胶片厂,都在研制,但最终只有乐凯成功了。很多东西能开发出来,但批量生产的话质量就不能保证。做样本很容易,真正规模生产就难了。”

  辉煌 “当时整个市场都是乐凯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油溶性彩色正片就研制成功了,乐凯步入第一次辉煌时期。王铁彦和他的同事的研发,使得乐凯电影胶片成功地从水溶性转到油溶性,成为乐凯厂的“吃饭”产品,王铁彦骄傲地回忆,“当时整个市场都是乐凯的”。

  记者在乐凯展览室看到了“乐凯”这个品牌的前身,友好牌、幸福牌……甚至还有个别具时代特色的“代代红牌”。王铁彦记得厂里有一个工人,文革的时候很“红”,文革之后也干得挺不错,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就叫“代代红”。

  当时所有电影厂使用的胶片都是代代红牌,我们现在看到的90年代之前的老电影,所用的胶片几乎都是乐凯生产的。那时候王铁彦常常在各地出差,各个电影厂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都要亲自去指导和解决。

  王铁彦在乐凯厂的二十几年里,见证了一、二、三代油溶性彩色电影正片、乐凯彩色胶卷、乐凯相纸等产品的诞生。他告诉记者,这些产品都是乐凯在特定时代的“当家”产品,这都是让他值得骄傲的事。

  转型 从生产电影胶片到民用胶片

  80年代初,乐凯从日本引进了一条彩色生产线,现在中国人的彩色回忆,从那时已经开始。乐凯是“LUCKY”的音译, “乐凯牌”商标在1985年3月正式启用,乐凯也在那时经历了第一次转型,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从更多生产电影胶片转变为生产民用胶片。而乐凯胶片和相纸的问世,就因物美价廉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乐凯是十二三块钱一卷,最低的时候九块钱,柯达、富士的二十多块钱。如果拍的时候小心点,找个好的地方冲洗,人们觉得买乐凯是特别合适的。”王铁彦说,因为乐凯的性价比好,质量能够基本接近柯达或者富士,曾经有很多照相馆的人排队购买,有心急的人甚至直接找到了厂门口。

  1986年,乐凯和厦门、汕头、上海三地的胶片厂几乎同时引进了新的涂布生产线,但因为引进理念的不同,最终乐凯得以独立潮头,其他厂家要么倒闭要么被收购。

  据原乐凯生产处处长谭绍勐回忆,“汕头的公元,厦门的福达,上海的胶片厂和我们都分别引进了涂布生产线,但走的路不一样。公元和福达是全套引进,除了引进硬件之外也引进软件,花销多,吸收起来慢,最终因为负债太多而倒闭。而上海的胶片厂只引进了技术人员,他们自己画图纸搞了一套涂布机,最终还是没弄成。保定胶片厂只引进关键的硬件设备,引进专业,工艺技术和配方上我们自主研发,原材料供应也是以国内配套为主,当时我们原材料的自给率大概占了90%以上。”

  最终,乐凯成为硕果仅存的胶片厂,就是由于建设了一个以独立自主为主生产体系,引进硬件,必要时引进一点软件,但不受制于人,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而在配方的研制上,王铁彦和他的同事们,则付出了三到四年的时间。“乐凯引进日本的关键设备,自己开发配方。当时乐凯的总经理陈兆初夹着鞋就来研究所找我了,他找我来肯定没好事儿,这次是研究配方。”

  “原来的设备是两层一涂,六层的片子要涂三次,十几层的片子则要涂个五六次。新设备呢,是一次涂完,速度要快。装备速度要快,要稳,所以我们引进。配方我们自己组织人开发,乳剂的粘度一点一点试,三四年才研制出来。”

  现状 开始筹谋第二次转型

  数码技术的发达使得民用胶卷的市场越来越小,乐凯又开始筹谋第二次转型。乐凯的影像记录、印刷材料向数字化转型,并充分集成企业在涂层、成膜、微粒方面的三大核心技术,重点发展聚酯薄膜(PET)、三醋酸薄膜(TAC)、聚乙烯醇膜(PVA)中高档薄膜及带涂层深加工产品。

  乐凯做胶片的核心涂布技术是全国唯一的,把乳剂涂层成膜,拿彩色胶卷为例,乳剂层一共有14层,分两次涂成,每次7层,而且每层的作用不同,层层不能混,可控到最小的原子程度,涂完之后对厚度仅是头发丝的十几分之一。这个技术在国际上也只有四个国家五家公司可以做,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因此乐凯集团转入带涂层的中高档薄膜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所谓的高档薄膜加工说起来枯燥而专业,其实和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笔记本电脑和液晶电视的显示屏、太阳眼镜膜、汽车玻璃膜、军用防弹玻璃夹层膜等都采用了这类薄膜技术。现在乐凯集团下属的合肥两条生产线已经投产到液晶显示方面,汽车膜已经进入到了试用阶段,将来涉及的方面将会更加广阔,就像当年的乐凯胶卷一样,一旦我们有了自主品牌,对于同类进口产品的价格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也为我国在这一领域赢得了国际话语权.

(责任编辑:刘朋)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