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以体系建设带动科学发展

2010年11月22日 13:51   来源:中国航天报   陈全育

  到今年11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211厂职工赵军在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已经整整工作了三年。2007年11月,负责211厂宣传工作的赵军,成为该厂驻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筹备办公室工作人员,并协助一院能力建设工程指挥部完成信息和动态资料的搜集和传递工作。

  三年来,赵军用相机和笔记录了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从渤海之滨的滩涂转变为由约30座厂房组成的现代化工业区的过程,见证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五”宏大发展战略在天津的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

  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是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新战略实施、新能力建设的最重要亮点工程之一,是集团公司过去五年间实现能力跨越的生动体现。过去五年中,集团公司实施新战略,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加大改革重组力度,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2009年3月,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基地是一派火热的建设场面

2010年10月底,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基地已是一片气势恢弘的新厂区

  六大战略转型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

  2008年7月,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在位于北京市北太平庄的远望楼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成为集团公司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转型的开始。

  会上,集团公司党组领导和各级单位的决策者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部署集团公司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通过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将集团公司建设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发展水平高,产业发展能力强、军民融合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奋斗目标,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新的宏伟蓝图。

  在这一总体目标之下,集团公司将实现六个重要战略转型:从产品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型、以制造为主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转型、以航天型号为主的任务型向军民结合发展的任务能力型转型、以单一产权为主向多元产权转型、以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转型、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转型。

  在前期产业发展和能力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集团公司进一步明确了四大主业、八大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即,将产业结构由原有的导弹武器、宇航技术与产品和航天民用产业三大主业调整为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原有布局的基础上,新增天津、内蒙古、深圳(香港)、海南四大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集团公司从战略上将原有八个研究院重新定位为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对发展理念和模式进行了创新,促进各单位从做研究、出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

  新的战略规划,饱含着集团公司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饱含着集团公司对新时期国防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刻思考,饱含着集团公司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坚定信心。

  2009年7月9日,集团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隆重召开,自3月开始的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在这一活动中,集团公司更准确地抓住了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航天企业集团的核心和关键,加快了科学发展的步伐。

新六院重组

新九院挂牌

  科研生产联合体

  航天核心能力快速提升

  2008年7月22日,六院实现了液体动力专业重组,新六院整合了我国位于陕西、北京、上海三地的液体动力专业资源,集中了我国液体动力的专业、产品和生产能力,在融合原有市场、技术、资源、人才、文化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航天液体动力新体系。

  3天之后,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顺利召开,新六院的重组经验受到大会的充分肯定,这一重组模式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深刻思考。

  2009年2月23日,集团公司在航天时代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新九院。这是全面推进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航天电子专业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集团公司在创新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发展模式上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组建新九院的目的是要从体制机制上,为航天电子打造一个更为广阔、更有利于发挥系统集成优势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内部专业凝聚,进一步整合航天电子资源,提升系统牵引和集成创新能力。

  这是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之后,在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建设方面的最大动作之一。

  和六院、九院从院整体层面加强核心能力建设的情况不同,集团公司一院、四院、五院、七院、八院、十一院这六个院则重点在总体单位的改革调整能力建设方面采取措施,切实提升完成任务的总体能力,成绩斐然。

  以2008年为标志性起点,一院步入了第二个50年的发展征程,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历史时期,为此一院调整组建了战术导弹事业部等部门,积极推进运载火箭资源的重组改革工作。

  四院通过总体所对全院的技术抓总与牵引作用的发挥,充分利用院内相关优势资源,在全院形成共同努力全面提升总体能力的强大合力。

  五院在唐家岭启动二期建设工程,新航天城呼之欲出,并成立西安分院、通信卫星事业部、载人航天总体部等,科研生产的核心能力大大提高。

  七院着力加强总体能力建设,组建七院七部,同时强化集成创新、系统创新的牵引作用,不断强化技术研发,提升研发管理能力,提升工艺制造能力,加速支撑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

  位于上海黄浦江畔的八院,通过闵行航天新区建设,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正在建设一个管理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流的航天技术研究院。在“十一五”期间,航天新区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正在加紧进行,目前八院已经完成院本部整体搬迁。

  十一院紧紧抓住空气动力核心技术,成立特种飞行器总体部等总体单位,进一步提升了航天系统工程管理能力。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五年,特别是第四次工作会后的三年,集团公司大力加强八大科研生产联合体建设,各单位结合自身核心能力提升等重大课题,竞相发展,综合科研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航天产业基地

  产业化走上快车道

  “十一五”初期,集团公司开始以重点产业化项目来带动民用产业的发展,并以战略眼光思考如何在全国范围内优化布局,实现资源配置。于是,集团公司开始在上海、西安等地与当地政府接洽,合作建设产业化基地。

  2006年下半年,上海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域开始动工,并迅速推进。同年,西安航天产业化基地也开始规划发展。一院、六院、八院、九院的一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项目开始酝酿。以这两个产业基地为依托,将形成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

  在第四次工作会上,集团公司站在更高的高度,审时度势,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潮流,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责任感,提出了充分发挥航天技术优势,建设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天津、内蒙、深圳(香港)、海南八大产业基地的宏伟构想。

  这一构想提出后,一方面各单位开始积极梳理自身的优势产业项目,另一方面集团公司积极同八大产业基地对应的当地政府洽谈合作,联手打造高科技产业基地。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集团公司各产业基地已具雏形,基地建设和产业化项目齐头并进,集团公司战略布局已经落地生根。

  天津航天产业基地共由三部分组成:一院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五院大型飞行器产业化基地和十一院环保及无人机基地。经过近3年的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一期工程即将竣工,多个产业化项目进驻并已开工;五院也正在全面推动基地项目的梳理和规划论证工作;十一院环保及无人机基地两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

  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1平方公里基本布局完毕,并正在开展新增3.93平方公里发展用地的概念性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包括四院、五院西安分院、六院、九院的众多项目,目前多个项目已开始陆续进驻。在四川成都,以七院为核心,结合西部开发、产业转移,正在积极谋划军民结合基地建设。在中国北疆的内蒙古,集团公司以多晶硅生产制造、空间生物制品和风电设备为主要项目的产业化基地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相关产品已推向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深圳(香港)航天产业化基地,卫星大厦于今年3月份开工,这里将打造我国微小卫星基地;航天科技广场于今年6月份开工,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集团公司在珠三角的总部管理中心、军民两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与此同时,集团公司对香港上市公司进行了整合发展。随着海南卫星发射场的顺利推进,集团公司海南基地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目前航天主题公园征地工作加紧进行,公园设计方案已经完成。

  在北京,除了在京各院的规划建设外,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航天高科技产业。今年9月2日,集团公司与北京市政府就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建设项目签订合作协议,该项目纳入北京市中关村科学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是中关村科学城首批启动建设的项目之一。届时,这里将成为以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牵引,以技术创新为龙头,集研发、服务、营销、孵化、投融资功能为一体的航天技术和应用、航天服务业核心区。

  集团公司产业基地的蓬勃发展之势,将有力地推动航天高科技与国民经济的结合,并促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大发展。(陈全育)

(责任编辑:刘朋)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