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气东送赢得科技攻关仗 关键装备加速国产化

2010年08月30日 16: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0日讯 川气东送项目于8月3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工程共创造62项新纪录和高指标,其中创造世界纪录5项,填补国内空白3项,创造国内纪录13项,行业纪录9项。中石化表示,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强大动力,依靠高科技攻坚克难分不开。

  面对世界级难题,中石化以“本质安全,优质高效”为目标,坚持科学态度,发扬创新精神,打造面向工程建设一线的科技创新机制,注重引进吸收、集成配套与规模化推广结合,坚持自主攻关、先导试验与国产化研究并重,打了一场科技攻关仗,一批科研成果形成于工程建设、服务于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的“推进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提出并实施“借鉴吸收、自主攻关、先导推进、整体集成”的创新模式,组成产学研三结合的优势团队,建立面向工程建设一线的创新机制,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集团公司“十条龙”攻关平台,实施自主攻关。

  对气体钻井等一批引进技术实现了消化吸收再创新,63项新技术先导性试验成功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初步建立了川东北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理论;形成了适应超深高酸性气田规模开发要求的开发技术、物探勘查技术和钻完井综合配套技术等8大配套技术系列,为我国超深高酸性气田规模勘探开发创新形成了安全、实用的技术体系,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反复研究论证,在川气东送工程中确立了标准体系框架,制定了物探、钻井、测录井、试气测试与投产作业、集输工程、安全环保各专业共51项企业标准,在国内首次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指导“三高”(高压、高产、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建设的工程技术标准体系,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川东北大型高含硫气田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开创了国内外建设大型高酸性气田的技术先例。其中气体钻井技术、空气钻井条件下的录井技术、PDC钻头钻井条件下的录井技术及含硫化氢条件下电缆测井作业等6项标准属国际首创。

  国产化研发是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保障工程建设、降低投资成本、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川气东送工程建设中,中石化强化了关键装备国产化研发。

  高抗硫镍基合金钢油管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国际上仅有美国、日本、法国能够生产,市场价格不菲且供货周期较长,严重影响工程建设效率。面对这一局面,联合国内多家石油管材生产企业,开展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工业性试制和第三方评估,取得了成功,整体提升了我国油井管产品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后续大规格825套管的生产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以及一批重大石油装备、管材,有力地推动我国石油装备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责任编辑:李雨思)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