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0日讯 由中国石化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川气东送项目,预计于8月3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川气东送气源来自地处四川省崇山峻岭间的普光大气田,这一气田的发现展开了我国南方海相勘探突破的壮丽诗篇。
在陆相生油理论指导下,我国油气行业开始了“第一次创业”,相继发现大庆、胜利等大油田。而在450万平方公里的海相地层,一直没有大的油气发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几代地质工作者开始了海相油气地质勘探历程。
1956-1965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组织3轮大的油气会战,对四川盆地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勘察,在川南和川中相继发现了一批气田和油田。
1966-1978年,在四川威远钻出高产天然气的启示下,集中在湘鄂西、贵州、桂中等地钻探,发现了建南、赤水气田。1974年任丘发现古潜山“新生古储”油藏,在江汉、江苏开展海相油气勘探。
1979-1992年,在南方11个省区开展了石油资源勘探对外合作,先后发现、开发了百色油田和赤水气田。在川东发现高产气田后,其他地区的勘探并没有形成更大的突破。这期间组织了一批国家级攻关项目,在理论认识和技术上进行储备。
1993-1998年,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组建南方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川鄂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工作进入统一规划、统一部署阶段。基本上完成了第一轮大区评价和盆地(区块)优选,同时在鄂西-渝东地区进行了圈闭预探,在江汉当阳及苏南地区进行了区探井及科探井钻探。
2000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建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批示:“要重视油气资源战略勘查工作,争取在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地层中有新的突破”。
围绕“二次创业”,中国石化大力实施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准备南方、开拓海外”为主要内容的油气资源战略,全面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特别是对理论和技术工艺尚不够成熟的海相地层更是精心组织勘探。
2001年11月3日,部署在宣汉—达县地区东岳寨—普光构造上的第一口预探井普光1井正式开钻。两个月后,2002年1月9日,部署在毛坝场构造上的预探井毛坝1井井场也传出了钻机的轰鸣。
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展开了新一轮的勘探冲锋。
2002年11月28日,毛坝1井钻至4324.54米遇到高产气层,测试结果日产天然气33万立方米。5个月后的2003年4月27日,就在距早年打空的一口探井十几公里的地方,普光大气田的发现井——普光1井喜获高产气流,常规测试日产42万立方米以上。
毛坝1井和普光1井如初现的曙光,之后,声势浩大的川东北地区456.06平方千米高精度、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取得重大突破。
一个接着一个惊喜,让中国南方海相的梦想变得愈发清晰。到2006年初,中石化在川东北地区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10.7亿立方米,我国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普光气田完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
(责任编辑:李雨思)